脫骨丹

脫骨丹

TUO GU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3%
腎經 13%
肺經 11%
脾經 11%
膀胱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脫骨丹是一種源自古代中醫藥的方劑,其獨特的組成包括水銀,這在現代醫學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水銀作為一種重金屬,其在中醫藥中的應用,主要是基於其特殊的性質和效果。傳統中醫認為,水銀具有驅邪、解毒及安神的作用,能夠有效地用於治療一些特定的病症,如癡呆、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然而,水銀的毒性及其對人體的危害並不容忽視,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因此,脫骨丹的使用需謹慎,並遵循中醫專家的指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醫學越來越強調安全性與有效性,許多傳統方劑正在進行重新評估與調整。對於水銀的使用,現代中醫也開始探索替代成分,以達到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風險,以確保患者的健康與安全。

「脫骨丹」方劑中含有「白礬」,其原因主要在於:

  1. 收斂止痛: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痛之效。在「脫骨丹」中,白礬可以收斂骨骼外露的傷口,減輕疼痛,促進癒合。
  2. 燥濕解毒:白礬亦具有燥濕解毒之效。對於骨骼外露所伴隨的濕熱、膿毒,白礬可起到清熱解毒、乾燥濕邪的作用,避免感染加重。

總而言之,白礬在「脫骨丹」方劑中,發揮了收斂止痛、燥濕解毒的功效,輔助治療骨骼外露等傷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脫骨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瘡瘍有腐肉者」,即用於瘡瘍潰爛後,傷口內殘留壞死組織(腐肉)難以清除的情況。古人認為腐肉不去則新肉不生,故需「蝕腐生新」。脫骨丹通過腐蝕性作用直接去除腐爛組織,促進瘡面癒合,屬於外科「化腐拔毒」類方劑,常見於古代瘡瘍外治方中。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分析

  1. 水銀(Hg)

    • 性味:辛、寒,有毒。
    • 傳統功用:殺蟲攻毒、蝕瘡去腐。水銀在古代外科中常用於腐蝕惡肉、殺滅寄生蟲(如疥瘡)。其重墜之性能深入瘡口,直接破壞壞死組織。
  2. 硝酸(HNO₃)

    • 在古法中稱為「硝強水」,具強腐蝕性。
    • 作用機制:與有機物(如腐肉)接觸後迅速氧化分解,產生局部燒灼效果,使組織脫水壞死。與水銀同用可增強蝕瘡效率。
  3. 白礬(明礬,KAl(SO₄)₂·12H₂O)

    • 性味:酸澀、寒。
    • 傳統功用:收斂止血、燥濕解毒。此處用於調和水銀與硝酸的峻烈之性,避免腐蝕過度,同時幫助瘡面後期收斂。

配伍邏輯
水銀與硝酸均為強腐蝕劑,二者同煅(加熱至煙盡)後,可能生成汞鹽(如硝酸汞)及氧化汞,進一步增強化腐作用。白礬則作為緩衝劑,減少對健康組織的傷害。若加入硇砂(氯化銨),其透皮助滲的特性可引藥深入,加速腐肉脫落。整體以「峻藥猛攻」為核心,直接破壞病理產物。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化學腐蝕作用使壞死組織(腐肉)蛋白變性、溶解,從瘡面剝離,間接刺激周邊組織再生。符合中醫「祛腐生肌」的瘍科原則,但屬霸道之法,僅適用於頑固腐肉未脫的實證瘡瘍。

傳統服藥法


水銀8錢,硝酸1兩,白礬5錢。
同煅至煙盡時為度,亦可兌入硇砂合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脫骨丹,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水銀8錢,硝酸1兩,白礬5錢。 主治:瘡瘍有腐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