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管驗方
TUI GUAN Y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林繩墨大全》卷九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退管驗方」中加入砒霜,主要是利用砒霜的劇烈解毒功效。砒霜雖然劇毒,但在極低濃度下可作為某些疾病的輔助治療成分。然而,由於砒霜具有極高的毒性,現代醫學不建議使用含砒霜的藥物,以免造成中毒等嚴重後果。
退管驗方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退管驗方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可以有效地去除皮膚上的濕氣,減輕瘙癢症狀。
- 收斂止血: 白礬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幫助皮膚組織收縮,減少滲出液,達到止血止癢的效果。退管驗方中,白礬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材,加強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白礬在退管驗方中發揮了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退管驗方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水銀,主要因為水銀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炎作用。水銀的化學性質使其能夠迅速進入體內,促進血液循環,並被用來治療某些急性病症。然而,水銀的使用也伴隨著風險,因為其毒性和對人體的潛在危害常常被忽略。歷史上,水銀被廣泛應用於中藥中,主要是由於當時對其藥理特性的認識相對有限。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水銀毒性的認識逐漸深入,很多傳統方劑中的水銀成分已被取代或禁用。儘管如此,仍有一些中醫師堅持使用退管驗方,因為他們相信其對某些病症仍然具有療效。這引發了現代醫學界對傳統療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辯論,讓人們重新思考傳統與現代醫學的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退管驗方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痔漏」,即痔瘡瘻管之症。古代醫家認為痔漏成因多為濕熱瘀毒壅滯,久而成管,需以腐蝕敗毒、祛瘀生新之法使瘻管脫落。此方外用以藥條插入瘻管,促使壞死組織排出,達到「退管」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白砒(豆漿煮過)
- 砒石經豆漿煮製後毒性稍緩,仍具強烈腐蝕性,能蝕瘡去腐,破壞瘻管壁之病態組織。
- 中醫古籍載砒能「劫痰蝕惡肉」,此處取其局部消蝕之性,直接作用於瘻管內壁。
白礬
- 性澀,能燥濕收斂,並協同砒石增強腐蝕力。
- 《本草綱目》言其「蝕惡肉,生好肉」,可防腐蝕後膿水漫延,促進新肌生長。
水銀
- 古法多用其殺蟲攻毒,對瘻管內濕毒蟲癢(如寄生感染)有抑殺之效。
- 與砒、礬共研為極細末,可使藥性深入瘻管孔隙。
製法與增效邏輯
- 烏雞足骨入藥:雞骨具走竄之性,中醫取「以骨通骨」類比,引藥直達深層瘻管;去髓後骨質疏鬆,更易吸附藥末。
- 罐封火煅:此法使礦物藥與骨質融合,轉為炭藥,減緩砒、汞毒性,增強吸附滲透力。
- 紙粥糊為條:黏合藥粉成條狀,便於插入瘻管,緩釋藥效,持續腐蝕病所。
整體治療機理
此方以「腐蝕—排膿—生新」為核心:
- 砒礬汞協同腐蝕:破壞瘻管壞死組織,使其脫落。
- 烏雞骨引導藥力:深入病灶,同時具生肌之效。
- 外治局部聚焦:避開內服毒性,直接作用患處,符合傳統「惡肉當消」之理。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思想,然須精準掌握製法與用量,確保腐蝕限於病所,避免傷及正常組織。
傳統服藥法
白砒6分(豆漿煮過),白礬4分,水銀4分。
上為極細末,用烏雞1只煮熟,取兩足骨(去髓)入藥在內,用罐封固,打火一香,取出為末。
以紙粥糊為條,插入管內,其管自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退管驗方,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九。 組成:白砒6分(豆漿煮過),白礬4分,水銀4分。 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