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礬砒丸」方劑中包含「白礬」,其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燥,能清熱燥濕,止癢消腫。對於濕熱蘊結,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白礬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 收斂止血: 白礬性收斂,能收斂止血,對於皮膚破損、出血等症狀,白礬能起到止血止痛的作用。
「礬砒丸」中白礬的加入,能起到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礬砒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砒霜,這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砒霜,即三氧化二砷,是一種具有毒性的化合物,但在中醫藥的使用中,它具有獨特的療效。首先,砒霜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對一些由於熱毒引起的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如慢性皮膚病和某些感染類疾病。其次,砒霜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從而幫助對抗各種疾病。然而,砒霜的使用需謹慎,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免引起毒副作用。因此,礬砒丸的配方精妙,充分體現了中醫在藥材選擇上對“少量即為藥”的智慧。合理的劑量和搭配,能夠發揮砒霜的療效,而不至於造成傷害,體現了中醫藥的辯證施治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砒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以明礬、白砒為主藥,古代用於:
- 痢疾、水泄:明礬具收斂固澀、燥濕止瀉之效,白砒(砷霜)大熱,傳統認為能「劫痰止痢」,兩者配合可止瀉,但砒石毒性峻烈,恐為古人以毒攻毒之思維。
- 胃脘痛、九種心痛:砒石性熱,能散寒止痛,明礬輔助化痰濕,推測用於寒凝或痰濕阻滯之痛症。
- 癬疥、頑瘡、黃水瘡:白砒具腐蝕殺蟲之性,明礬收濕斂瘡,外用可攻毒止癢,針對濕熱蟲毒所致皮膚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明礬(煅後為枯礬):性寒酸澀,主收斂燥濕,煅後更增燥瘡之力,內服可止瀉,外用斂瘡。
- 白砒(砷霜):辛熱大毒,傳統用於劫痰、殺蟲、腐蝕,內服極少量可治寒痰沉冷之症,外用攻毒殺蟲,然其毒性劇烈,需嚴格炮製(火煅煙盡)。
配伍思維
- 止瀉機制:明礬收澀腸道,白砒「熱劫痰濕」,可能抑制腸道蠕動或病原(如痢疾桿菌),然砒石毒性風險極高。
- 止痛原理:砒石溫通散寒,或可緩解陰寒凝滯之胃痛,但需搭配梔子湯(炒梔子性涼)反佐,防其過熱傷陰。
- 皮膚病應用:砒石殺蟲止癢,明礬收濕,針對濕瘡流滋或疥蟲寄生,然刺激性強,須避開頭面。
總結
此方體現古人「以毒攻毒」思想,然白砒毒性劇烈,即使炮製後風險仍高,現代臨床已罕用。其功效推測基於砒石局部腐蝕、殺菌與明礬收斂協同,然須審慎權衡利弊。
傳統服藥法
明礬半斤,白砒4兩。
上為細末,火煅過,煙盡為度,為末,滴水為丸。
痢疾,冷水送下7丸;水泄,木瓜湯送下7丸;胃脘痛,炒梔子湯送下;久患足上頑瘡,擂末搽之;筆圈癬,皮略擦破,用末搽之;9種心痛,牡蠣粉冷水調服7丸;疥瘡、坐板及黃水瘡,用臘豬油
忌搽頭上瘡,及服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礬砒丸, 出處:《虺後方》。 組成:明礬半斤,白砒4兩。 主治:痢疾,水泄,胃脘痛,癬疥,坐闆及黃水瘡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