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水

斑蝥水

BAN MOU SHU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偏寒 (0.7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肺經 16%
脾經 16%
大腸經 16%
胃經 14%
膀胱經 10%
腎經 8%
肝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斑蝥水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含有砒霜,主要是因為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具有特定的藥理作用。在中醫理論中,斑蝥水常被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砒霜作為一種毒性較強的物質,能夠有效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因此在治療某些皮膚病或腫瘤時具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砒霜的毒性也使其在使用上需要謹慎,必須根據個體情況和病情來選擇劑量與用法。歷史上,砒霜在中醫中經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以降低其毒性,同時增強療效。這樣的配伍方式要求醫師具備豐富的臨牀經驗,以確保安全有效地治療病患。在現代醫學中,針對砒霜的使用也進行了許多研究,強調了其療效與危險並存的特性。

斑蝥水是一種中藥方劑,通常用於治療癥瘕積聚、腹痛等症狀。其成分中包含白礬,這主要是因為白礬具有多種藥理作用,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療效。

首先,白礬具有清熱解毒的特性,可以幫助消除體內的炎症,對於治療由熱毒所引起的病症尤為有效。其次,白礬有收斂作用,能夠收縮血管,減少出血,對於某些內出血及止血方面有一定的療效。此外,白礬還具備促進水分代謝的能力,有助於消腫。

總的來說,白礬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斑蝥水的療效,也使其具備了更廣泛的應用範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因此,白礬在這一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體現了中醫方劑中各藥材間的協同作用與整體觀念。

斑蝥水是中藥方劑之一,其主要成分斑蝥(學名:Mylabris)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昆蟲。斑蝥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斑蝥毒素(cantharidin),具有強烈的解毒、消腫和止痛效果。其在中醫理論中,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包括腫瘤、皮膚病和風濕痛等。

斑蝥的藥用價值在於其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此外,斑蝥能夠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具有抗癌潛力,因此在某些方劑中被用作重要成分。

然而,由於斑蝥毒性較強,因此其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方可使用。正因其功效顯著,成為斑蝥水的主要成分,這也反映出中醫對天然藥材的運用和對其療效認知的深厚傳統。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斑蝥水」為古代外用方劑,主攻「體癬」(即皮膚癬症),其效以「攻毒殺蟲、腐蝕祛癬」為核心。斑蝥自古用於蝕瘡散結,砒霜、枯礬皆具強效殺蟲解毒之力,合用可直挫癬蟲濕毒,針對表皮真菌或寄生蟲所致之癬疹、鱗屑、瘙癢等症。此方設計為「浸泡取液」,旨在萃藥之毒性成分,以醋為溶媒兼引藥透皮,屬「以毒攻毒」之峻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斑蝥(主藥):
    性辛熱大毒,含斑蝥素,能破血逐瘀、攻毒蝕瘡。其刺激性能致皮膚發泡,破壞癬菌寄生環境,並通過局部充血促進藥物滲透,間接殺滅潛藏之病原。

  2. 砒霜(輔藥):
    辛熱劇毒,外用可「蝕死肌、殺百蟲」,直接腐蝕癬症壞死組織,抑制真菌及蟎蟲孳生。其微量使用(0.5克)配醋緩釋,減緩毒性而留殺蟲之效。

  3. 枯礬(佐藥):
    酸澀寒,煅後燥濕力增,能收斂瘡面、止癢消炎。與砒霜協同,既中和部分火毒,又強化斂瘡除濕效果,避免瘡面潰爛過度。

  4. 白醋(使藥):
    酸澀收引,能軟化角質、助藥穿透,且醋酸環境可抑制真菌繁殖。七日浸泡使礦物藥(砒霜、枯礬)緩釋,斑蝥毒性成分溶出,形成「毒-酸協同」藥液。

配伍邏輯:
此方以「毒藥截邪」為思路,重用劇毒藥物局部作用,透過:

  • 發泡療法(斑蝥):刺激患處代謝,祛腐生新。
  • 腐蝕殺蟲(砒霜+枯礬):直接破壞病原體與病變組織。
  • 酸收透皮(醋):調控藥性峻烈程度,引藥直達病所。

總效推論:
針對「濕毒蘊膚」之癬證,以毒性藥物快速殺蟲止癢,結合腐蝕與收斂雙重作用,迫使癬痂脫落、新肌再生。然須精準控制用量與療程(3日1次,限3次),避免過度刺激。復發再用之設計,反映古人對癬症「伏邪」特性的認知,強調「間歇攻伐」的治療節奏。

傳統服藥法


砒霜0.5克,枯礬5克,斑蝥3克,白醋50毫升。
上將前三味藥入醋泡七天,備用。
用時震搖,以棉花沾藥液塗患處,3天1次,連續3次。復發時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砒霜,有毒,使用時應謹慎。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斑蝥水,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砒霜0.5g,枯礬5g,斑蝥3g,白醋50ml。 主治:體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