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升

小紅升

XIAO HONG SHE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44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2%
腎經 12%
肺經 12%
脾經 12%
膀胱經 12%
大腸經 12%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紅升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水銀,這在中醫藥中屬於較為特殊的情況。水銀,作為一種重金屬,歷史上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一定的療效,尤其是在解毒和消腫方面。然而,水銀的毒性也不容忽視,長期或過量使用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健康影響。因此,小紅升的使用需要謹慎,並通常應由具備相關知識的專業人士進行指導和調配。

在古代中醫理論中,水銀被視為一種極具功效的藥材,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於其副作用的認識也日益加深。現代醫療界普遍不再建議使用含水銀的醫療產品,以避免引發中毒和其他健康問題。小紅升的存在提醒我們,應該在傳承中醫精髓的同時,注重科學安全,選擇更為安全與有效的療法。

小紅升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小紅升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去除濕氣,止癢止痛,緩解皮膚病症。
  2. 收斂止血: 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小紅升方劑中常添加白礬,可以收斂毛孔,防止血液滲出,並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紅升」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一切瘡瘍疔腫疖各毒初起出膿時」,主要用於瘡瘍化膿階段的治療,具有呼膿拔毒之效。此方針對膿瘡未潰或已潰而膿液未盡者,藉由升丹的提毒作用,促進膿液排出、腐肉脫落,從而達到瘡口潔淨、生肌癒合的目的。

從組成分析:

  1. 真水銀:《本草綱目》記載水銀有「殺蟲、除熱」之功,其性沉著而能深入瘡毒,傳統多用於外治瘡瘍,以其毒性攻逐腐敗血肉。此方中水銀經升煉後轉化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減緩其劇烈毒性,轉化為拔毒生肌之效。
  2. 明礬(淨明礬):性澀收斂,能燥濕殺蟲、止血斂瘡。與水銀同用,可協同增強腐蝕膿瘡、消除惡肉的作用,同時緩和水銀的烈性。
  3. 火消(提淨硝石):具清熱解毒、破堅散結之效,古法煉丹中常用作氧化劑,助水銀升華成丹。其性走竄,能增强方劑穿透瘡毒、促膿外泄的效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三者配伍後,經升煉過程(「先文後武之火」),水銀與硝石、明礬反應生成昇華物(如紅昇丹、黃昇丹等)。此類化合物具有強效的腐蝕拔毒作用,能直接破壞瘡面壞死組織,同時刺激局部氣血運行,加速膿液排出。其機制符合中醫「煨膿長肉」理論,即通過提毒化腐,為新生肌膚創造條件。

至於藥性差異(綠、黃、紅昇丹),可能與升煉溫度、時間及成分轉化程度相關,但傳統經驗認為「功效則一」,推測顏色差異不影響核心療效。而「陳一年者,出盡火氣」之說,則反映古人對丹藥緩和藥性的經驗總結,避免新鮮升丹過於燥烈,損傷瘡口周邊組織。

此方體現了中醫外治法「以毒攻毒」的思維,透過礦物藥的化學作用直接處理局部病灶,其功效原理與現代藥理中「抗菌、腐蝕、促進傷口清創」的部分機制相契合。

傳統服藥法


真水銀2兩,淨明礬2兩,提淨火消2兩。
呼膿拔毒。
上為末,安鐵耳鍋內,蓋以高深宮碗,居中平穩,用煨石膏研細封口,放於風爐上,以先義後武之火,煉三柱香為度,過夜侍冷,以刀刮去封口石膏,將碗揭起,用小刀刮下升丹,或綠或黃或紅,各自貯開,瓷瓶盛之,聽用,顏色雖殊,功效則一,陳一年者,出盡火氣,愈陳愈佳。
瘡瘍疔腫癤初起出膿時,用此摻瘡口,外用膏藥蓋之。
男子腎囊、女子乳頭及眼珠上下兩角或生瘡毒,切勿用此丹,恐受水銀之氣,受患莫測,慎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小紅升,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組成:真水銀2兩,淨明礬2兩,提淨火消2兩。 主治:呼膿拔毒。主治:一切瘡瘍疔腫癤各毒初起出膿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