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疳散

耳疳散

ER G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肺經 22%
肝經 18%
膀胱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7%
脾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耳疳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腎經,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能有效抑制耳部濕疹的滲出,減少分泌物,並可止癢止痛。同時,白礬還有殺菌作用,能抑制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耳部炎症的消退。因此,白礬在耳疳散中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止痛、收斂生肌的作用,對於治療耳部濕疹、耳癢等症狀有較好的效果。

耳疳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開竅通竅: 麝香性辛溫,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耳疳多因風熱、濕邪入侵耳竅,導致耳內腫痛、流膿等症。麝香能通利耳竅,消散耳內積聚的風熱濕邪,改善耳鳴、耳聾等症狀。
  2. 消腫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耳疳常伴有耳周紅腫疼痛,麝香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因此,耳疳散中加入麝香,可以起到開竅通竅、消腫止痛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耳疳。

耳疳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之功效。耳疳多因濕熱蘊結,或脾胃虛弱,濕氣上蒸所致。陳皮能理氣燥濕,消散耳內濕熱,改善耳鳴、耳痛、耳聾等症狀。

2. 和中開胃:陳皮還能和中開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耳疳。耳疳患者常伴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有利於耳疳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耳疳散專治「小兒、大人耳疳出膿及黃水」,此症屬中醫「耳疳」範疇,相當於現代化膿性中耳炎或外耳道濕疹伴滲出。其病機多因濕熱蘊結耳竅,腐肉成膿,或脾虛濕盛,潰流黃水。方中諸藥協同,以「解毒收斂」為核心,直接作用於耳竅瘡瘍,既能清熱燥濕以治本,又能斂瘡生肌以治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毒燥濕層面

  •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濕熱膿瘡之根本。
  • 黃丹(鉛丹):辛微寒,解毒生肌,傳統用於瘡瘍潰爛,但因其含鉛需慎用(此處僅分析古方邏輯)。

2. 收斂固澀層面

  • 五倍子:酸澀收斂,強效斂瘡止血,減少膿水滲出。
  • 枯礬:酸寒,燥濕止癢、斂瘡,能凝固滲出物,促進創面乾燥。
  • 龍骨:甘澀平,收斂固澀,生肌斂瘡,助修復黏膜。
  • 海螵蛸:鹹澀微溫,除濕制酸、收斂止血,吸附分泌物。

3. 芳香透竅層面

  • 麝香、冰片:辛香走竅,穿透力強,引藥直達病所,兼消腫止痛。

整體配伍邏輯
全方以「澀-清-透」三步並行:

  • 收澀:五倍子、枯礬、龍骨、海螵蛸直接減少滲出,形成保護層。
  • 清解:黃連、黃丹清熱毒,阻斷濕熱根源。
  • 通竅:麝香、冰片助藥力深入,避免澀藥留邪。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去腐生新」思維,通過局部用藥使腐膿得消、新肌得生,適用於急性滲出或慢性潰瘍階段,符合「外科濕瘡當斂,熱毒當清」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黃連、黃丹、枯礬、龍骨、海螵蛸各等分。
解毒收斂。
上藥加麝香、冰片少許,共為細末。
將藥粉吹入耳竅內,日2-3次。在第2次吹藥時,用棉簽將藥卷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耳疳散, 出處:《丸散膏丹集成》引劉河間方。 組成:麝香5厘,枯明礬2錢。 主治:耳流膿水。

耳疳散, 出處:《中醫外傷科學》。 組成:五倍子、黃連、黃丹、枯礬、龍骨、海螵蛸各等分。 主治:解毒收斂。主治:慢性耳膿。

耳疳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九。 組成:白礬(枯)5分,麝香5厘,胭脂胚2分半,陳皮(燒灰)5分。 主治:小兒、大人耳疳出膿及黃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