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石礬石散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通淋: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腎經,能瀉火通淋,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蘊結膀胱所致的石淋、砂淋、血淋等症,芒硝能有效清熱利濕,排石通淋,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消石通淋之效。
- 軟堅散結:芒硝亦具軟堅散結之功,能將結石軟化,使其易於排出。在消石礬石散中,芒硝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軟化結石,促進排石,達到治療石淋的目的。
消石礬石散方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毒等症。
- 收斂生肌,止血止癢: 白礬能收斂生肌,止血止癢,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皮膚潰瘍、濕疹等。
消石礬石散中白礬的加入,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生肌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硝石礬石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女勞疸」,屬五疸之一。其證見:
- 膚色黃疸,日晡(傍晚)發熱卻反惡寒,顯現虛熱交雜之象。
- 腎虛瘀熱徵兆:額上黑(腎色外露)、足下熱(虛陽浮越)、膀胱急、少腹滿(下焦瘀滯)。
- 瘀血內結:大便黑而時溏,腹脹如鼓,甚則形成「黑疸」,提示病深入血分,兼有陰傷血瘀。
此證機理為房勞傷腎,陰虛內熱,熱瘀相搏,濕濁不化,故以「消瘀化濕、清熱祛濁」為治療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消石(硝石)
- 性味苦寒,善「破積散結,通利二便」,能逐腑實、瀉鬱熱。
- 推論作用:通過利尿通便,導濕熱瘀毒從下竅而出,尤擅化解血分瘀熱。
礬石(燒)
- 煅後酸性減弱,收斂燥濕力增,傳統用於「燥濕解毒、止血消瘀」。
- 推論作用:固攝津液以防陰傷過甚,同時收斂濕濁,協同硝石分消濕熱。
配伍意義
- 攻瀉與收斂並行:硝石瀉瘀通利,礬石斂濕護正,一開一闔,使濕熱去而不傷陰。
- 血分與氣分同調:硝石入血分消瘀,礬石走氣分化濕,契合「黑疸」血瘀濕停之病機。
- 大麥粥和服:輔以甘平之大麥粥汁,既可和中護胃,又能緩二石峻烈之性,助藥力綿長滲透。
原理總結
此方以「通利二便」為途徑,清瀉血分濕熱瘀結;透過燥濕與瀉熱並舉,使黃疸從大小便而解(見「小便正黃,大便正黑」為效驗標誌),體現張仲景「給邪出路」之治則,適用於虛實夾雜、濕瘀交阻之疸證。
傳統服藥法
消石、礬石(燒)各等分。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以大麥粥汁和服,日3次。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消石散(《聖濟總錄》卷六十)、礬石散(《雞峰》卷九)、礬消散(《醫學入門》卷七)、 消礬散(《類聚方》)、礬石消散(《證治寶鑒》卷九)。本方方名,《證治寶鑒》引作「礬石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石礬石散,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消石、礬石(燒)各等分。 主治:女勞疸。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