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轉杏林丹

二轉杏林丹

ER ZHUAN XING LIN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膀胱經 7%
三焦經 7%
胃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7%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轉杏林丹方中包含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二轉杏林丹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能有效抑制皮膚表面濕氣,止癢消炎。
  2. 收斂生肌: 白礬亦有收斂生肌的功效,能促進皮膚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因濕疹引起的皮膚破損、糜爛,白礬能起到收斂止血、促進癒合的作用,加速皮膚恢復。

因此,白礬在二轉杏林丹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發揮其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

二轉杏林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方劑中若存在熱結、便祕等症狀,芒硝可以清熱瀉火,潤腸通便,達到治療目的。
  • 引藥入肝: 芒硝具有引藥入肝的特性,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肝經,達到治療肝經濕熱、肝鬱氣滯等病症的效果。二轉杏林丹若針對肝經病變,芒硝的引藥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芒硝在二轉杏林丹中扮演著瀉熱通便、引藥入肝的角色,對於治療相關病症具有重要意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轉杏林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 「痔瘻、腫毒、楊梅瘡(梅毒)、一切瘡毒、小兒痞塊」,皆屬濕熱瘀毒積滯或腐蝕成瘡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毒邪壅滯經絡、氣血腐敗所致,須以 「拔毒、蝕腐、殺蟲、斂瘡」 為治則。

  1. 痔瘻: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結,久而成瘻。方中礬類、汞、硫黃等能腐蝕痔核、燥濕斂瘡。
  2. 腫毒楊梅:即癰疽惡瘡與性病梅毒,屬熱毒壅盛。汞、硇砂等攻毒殺蟲,雄黃、朱砂清熱解毒。
  3. 小兒痞塊:多為積滯蟲積,方中皂礬、消石能破積消痞,硼砂、硫黃可殺蟲化痰。
  4. 一切瘡毒:外用調塗時,草烏止痛,膽汁清熱,配合礬、汞拔毒生肌。

組成與邏輯推理

全方以 礦物藥為主,分階段煉製,結合「升打」(昇華提煉)法,強化藥性峻烈之效,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第一階段:基礎拔毒

  • 鹽、礬、皂礬、消(硝石)、汞
    • 白礬(明礬)燥濕止痒,皂礬(綠礬)殺蟲消積,硝石破堅散結,鹽清熱軟堅,汞(水銀)攻毒殺蟲。此組合能 腐蝕瘡膿、拔毒外出,適用於頑固瘡瘍。

第二階段:強化解毒

  • 明雄(雄黃)、朱砂、硫黃、硼砂、硇砂
    • 雄黃、朱砂解毒殺蟲(治楊梅瘡),硫黃溫陽殺蟎(治疥瘡),硼砂清熱化痰,硇砂腐蝕消積(治痔瘻痞塊)。此階段 加強攻毒之力,尤適梅毒、惡瘡。

第三階段:活血生肌

  • 乳香、沒藥、兒茶、血竭、麝香
    • 此類 樹脂與動物藥 能活血止痛、生肌斂瘡,緩和礦藥峻烈之性,並促進瘡口癒合。棗肉為丸,兼顧護胃。

推論治療原理

  1. 腐蝕拔毒:汞、礬、硇砂等直接破壞瘡毒組織,迫邪外出。
  2. 殺蟲解毒:雄黃、硫黃、朱砂針對性清除病原(如梅毒螺旋體、寄生蟲)。
  3. 活血生新:乳香、沒藥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修復。
  4. 分階用藥:先峻後緩,避免過度損傷正氣,體現「霸道中兼王道」思路。

此方反映古代「以毒攻毒」之治法,重用礦物藥峻烈之性,內外兼施,然其組成多含毒性成分(如汞、硇砂),須嚴謹掌握製法與劑量。

傳統服藥法


鹽1兩,礬1兩,皂礬1兩,消1兩,汞1兩。
如搽一切瘡毒,取藥1兩,入草烏末1錢,用豬膽汁或鵝膽汁調搽。
上為末,入罐,升打3炷香,取藥;加入明雄5錢,朱砂5錢,硫黃5錢,硼砂3錢,硇砂1錢,研勻入罐,再打5炷香,取藥;配入乳香1錢,沒藥1錢,兒茶1錢,血竭1錢,麝香1分5釐,棗肉為丸,如綠豆大,收固用。
凡痔瘻服10丸,小兒痞塊服3丸,腫毒楊梅服5丸,俱黃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幼兒痞塊

相同名稱方劑


二轉杏林丹, 出處:《靈藥秘方》卷下。 組成:鹽1兩,礬1兩,皂礬1兩,消1兩,汞1兩。 主治:痔瘻,腫毒,楊梅,一切瘡毒,小兒痞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