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腎散

瀉腎散

XIE SH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膀胱經 7%
三焦經 7%
胃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7%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瀉腎散方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瀉腎散主要用於治療下焦溼熱,導致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芒硝可清熱瀉火,通利水道,幫助緩解尿路阻塞,改善排尿不暢。
  2. 引藥下行: 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引至下焦,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瀉腎散中其他藥物如車前子、滑石等,也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芒硝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促進溼熱排出。

總而言之,芒硝在瀉腎散方中起着瀉熱通便、引藥下行的作用,幫助治療下焦溼熱,改善排尿不暢等症狀。

瀉腎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通腎利尿,消腫止痛。在這個方劑中,白礬作為一種有效的輔料,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鋁鉀,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中醫理論認為腎臟在人體內負責過濾和排泄,腎虛則容易導致水腫、尿少等症狀,而白礬的使用能夠有效促進尿液的排出,增強腎臟的排毒能力。

此外,白礬在辨證施治中亦具有一定的平衡作用。其清熱性質能夠幫助調理腎臟的功能,去除腎中積熱,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此方中的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方劑的療效。因此,白礬的加入不僅僅是為了增強利尿效果,更是考慮到整體方劑的平衡、調和與治療的全面性。這樣的搭配正體現了中醫藥在治療上對於辨證論治的重視。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腎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主治病機與臨床應用
瀉腎散所主治「男女諸虛不足,腎氣乏」,乃指腎虛導致之氣機壅滯、水濕停積或虛熱內擾之證。古代醫家認為,腎主水液代謝,若腎氣虛衰,水濕不化,可鬱而化熱,結為石水或濕熱濁邪。此方以「瀉」為名,非單純攻伐,而是通過瀉濁利濕、疏通腎氣,以恢復腎之正常氣化功能,間接補益虛損。

2. 古代文獻佐證
《神農本草經》載礬石「主寒熱泄痢,陰蝕惡瘡」,消石「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二者合用可清熱燥濕、破積利水,間接助腎氣流通。此方立意與「通因通用」思路相符,即通過瀉濁以助腎氣自復。


組成與方義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消石(硝石):苦寒,歸胃、大腸經。功能破堅散積、利尿瀉熱,善「瀉五臟積熱」(《本草綱目》),尤擅化解濕熱鬱結。
  • 礬石(白礬或明礬):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功能燥濕化痰、收斂解毒,可固攝腎中濁邪外出。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疏通與收斂並行:消石性走泄,瀉腎中鬱熱積水;礬石性收澀,防消石過泄而傷正,二者相配,一瀉一收,調節水液代謝。
  • 以粥調服護胃氣:粳米粥汁甘平和中,既能緩衝二藥峻烈之性,又可保胃氣,符合「攻邪不傷正」之旨。

3. 推測功效延伸

  • 利濕瀉熱:適用於腎經濕熱導致的淋濁、小便不利。
  • 化解結滯:或可針對早期石淋(泌尿結石)之濕熱瘀結證。
  • 間接補虛:透過祛除濕熱濁邪,改善腎氣壅滯,使氣化得復,虛損自充。

總結

瀉腎散以「通瀉」為手段,以「補虛」為目的,體現「祛邪以扶正」的治療思路。其組成簡練,消石與礬石相須為用,既能清熱利濕,又可防過泄傷陰,配合米粥顧護中焦,恰合「腎主水」之生理特性,對腎氣虛伴濕熱蘊結者尤具深意。

傳統服藥法


消石8分,礬石8分。
上為散。
以粳米粥汁1升,納1方寸匕,攪令和調,頓服之,日3次。不知,稍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瀉腎散,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消石8分,礬石8分。 主治:男女諸虛不足,腎氣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