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附子湯
SHU FU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熱 (1.56)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2%
膀胱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12%
心經 12%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熟附子湯的組成中,包含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溫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之效。對於陽氣虛衰、心陽不足所致的虛寒症狀,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附子可溫補心陽,促進陽氣回升,達到回陽救逆的效果。
二、祛寒止痛:附子具有祛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入經所致的疼痛,如肢體疼痛、腹痛等,附子可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熟附子湯中,附子配合其他藥物,可協同作用,達到溫陽救逆、祛寒止痛的目的。
熟附子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制約附子毒性:附子性溫熱,藥性強悍,若不加制約,容易引發中毒。白礬性寒,味酸,能收斂附子之熱性,使其毒性減輕,藥效更平和。
- 增強藥效:白礬能引導藥力向下,並與附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更能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熟附子湯中加入白礬,不僅有助於減低藥物毒性,同時還能增強藥效,使其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熟附子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便血」,尤其因下血虛寒、日久腸冷所致。便血在中醫理論中可分為實熱與虛寒兩類,此方針對虛寒證,其特徵為:
- 血色偏暗或清淡,兼見腹部隱痛、喜溫喜按。
- 病程日久,腸道因陽虛失溫而功能衰減(腸冷),氣化無力,血不歸經。
- 患者多伴畏寒、肢冷、脈沉遲等陽虛之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熟附子(去皮)
- 溫腎陽、散寒邪:附子大辛大熱,能補命門之火,間接溫暖脾胃與腸道,解決「腸冷」根本問題。
- 固攝止血:陽氣充足則能統血,使血行脈中,改善因陽虛不攝所致的便血。
2. 臣藥:枯礬
- 收澀止血:枯礬性澀,能直接收斂腸道出血,治標以止其血。
- 燥濕斂瘡:若便血日久,腸黏膜損傷,枯礬可燥濕斂瘡,輔助修復。
3. 配伍邏輯
- 溫澀並行:附子溫陽治本,枯礬固澀治標,兩者一動一靜,共奏「溫陽攝血」之效。
- 米飲送服:米飲甘平,既能護胃緩和附子燥烈之性,又可補益中氣,助藥力布散。
三、潛在治療機轉推論
從中醫「臟象」角度:
- 腎陽虛(附子所主)波及脾陽,導致中焦虛寒,運血無力而生便血。
- 下焦不固(枯礬所主),腸道滑泄,需澀以固脫。
此方體現「治病求本」原則,既溫補陽氣以復臟腑功能,又佐以收澀以應急,適合虛寒性出血的慢性調理。
傳統服藥法
熟附子(去皮)1兩,枯礬1兩。
上為末。
每服3錢,米飲下。
本方原名「熟附子丸」,與劑型不符,據《中國醫學大辭典》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熟附子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熟附子(去皮)1兩,枯礬1兩。 主治:便血。下血虛寒,日久腸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