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附丸

礬附丸

FAN F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中性 (1.0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3%
膀胱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13%
腎經 11%
心經 11%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入心、腎經,為回陽救逆之要藥。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陽虛亡陽證,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附子可溫補陽氣,回陽救逆,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2. 溫經止痛: 附子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附子可溫經散寒,活血止痛,改善症狀。

因此,礬附丸中加入附子,可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溫經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內侵、陽氣虛衰所致的疾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礬附丸中含有白礬,其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之效。對於因脾虛濕盛、寒濕內侵所致的泄瀉,白礬能收斂止瀉,緩解腹瀉症狀。
  2. 解毒殺蟲: 白礬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殺蟲作用,可用於治療因蟲積或毒物入侵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因此,白礬在礬附丸中起到了燥濕止瀉、解毒殺蟲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附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白淫過甚」,指男子遺精、滑精或女子帶下過多,屬腎氣不固、濕濁下注之證。古醫籍中,「白淫」多與腎陽虛衰、精關不守或濕濁內擾相關,其病機或為陽虛失攝,或為濕濁內蘊,導致津液下泄。礬附丸以溫陽固澀為主,針對虛寒夾濕之證而立。

組成與藥理邏輯推論

  1. 附子(炮製)

    • 性大熱,補命門之火,溫腎助陽。炮製後減其毒性,存其溫補之性,可固攝下焦,治療因陽虛所致之遺精、帶下。
    • 《本草綱目》謂其「峻補元陽,益火之源」,透過溫腎陽以恢復封藏之職,從根本改善氣化無力、津液失約之病機。
  2. 礬石(白礬,煅製)

    • 性收澀,煅後燥濕之力更強,《神農本草經》載其「燥濕蝕瘡,止血定痛」,能斂固下焦濕濁,直接收澀滲漏之精液或帶下。
    • 與附子相配,一溫一澀,附子治本以溫陽化氣,礬石治標以燥濕固脫,標本兼顧。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藥簡力專,以「溫陽固澀」為核心:

  • 附子提振腎陽,恢復氣化功能,使水濕得溫而化,精竅自閉;
  • 礬石直接收斂濕濁,吸附下注之病理產物,二者協同,既補虛又祛邪。
    「空心服」使藥力直趨下焦,「夜臥服」趁人體陽氣內藏之時增強溫攝之效,佐以「茶清」送服,取其苦涼之性稍制附子燥熱,避免助火。

延伸推導
此方結構暗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理,陽氣復則濕濁自化,輔以收澀則標急可緩。若白淫兼見腰膝冷痛、脈沉遲者,尤為對證。然若濕熱下注(見黃稠帶下、舌紅苔黃)則非所宜,需辨證活用。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重7錢者)1枚,礬石(熬令汁枯)半兩。
上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20丸,空心、夜臥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尿中混挾精液

相同名稱方劑


礬附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白礬(熬令汁枯)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腸痔,每大便常有血。

礬附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重7錢者)1枚,礬石(熬令汁枯)半兩。 主治:白淫過甚。

礬附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綠礬4兩(用瓶子盛,蓋之,火煅食傾,候冷取出,入鹽1合,硫黃1兩,同礬研,依前入瓶子內燒食傾,候冷取出細研),附子1兩(炮去皮臍,杵爲末)。 主治:助下元,除風氣,補益臟腑。主治:腸風瀉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