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蠱散

TU Y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方選注》卷中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22%
脾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1%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吐蠱散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化痰、解毒止痛之功效。古人認為蠱毒是由於濕熱之邪入侵所致,白礬可燥濕化痰,驅散濕熱之邪,達到解毒的效果。
  2. 收斂止瀉:白礬還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緩解因蠱毒入侵所引起的腹瀉、嘔吐等症狀。

總之,白礬在吐蠱散中起着燥濕化痰、解毒止瀉的作用,有助於驅除蠱毒,恢復身體健康。

「吐蠱散」方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有二:

一、 常山性寒,能解毒散結:常山味苦性寒,入心、肝、脾經,具有解毒、散結、殺蟲之效。古人認為蠱毒屬陰邪之物,常山寒性可剋制其毒,並能驅散結聚於體內的蠱毒,達到驅除邪氣的效果。

二、 常山可引發嘔吐,利於排出毒素:常山具有一定的毒性,可引發嘔吐,有利於將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古人認為,蠱毒常藏於腹中,透過嘔吐可以將其排出,達到驅除蠱毒的目的。

因此,常山在「吐蠱散」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寒性解毒、散結、殺蟲,以及引發嘔吐的功效,有助於驅除體內的蠱毒,達到治癒疾病的效果。

「吐蠱散」方劑中含有馬兜鈴,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導滯:馬兜鈴性寒,味苦,具有瀉下導滯、消腫止痛之效。古人認為蠱毒會阻塞腸胃,導致腹痛、腹脹等症狀,故以馬兜鈴瀉下導滯,以期達到「吐蠱」之效。
  2. 解毒驅邪:古人認為馬兜鈴有解毒驅邪之功,可驅除體內的毒氣及邪祟。而蠱毒被視為一種邪祟,故以馬兜鈴來驅除蠱毒,達到「解毒」的效果。

然而,馬兜鈴含有馬兜鈴酸,長期服用會造成腎臟損傷,現今已不再被醫學界使用。

「吐蠱散」中的「雄黃」主要用於解毒和清熱。雄黃具有燥濕解毒的特性,能夠有效處理由毒熱引起的健康問題。在「吐蠱散」中,雄黃的作用是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於毒熱引起的疾病。其解毒效果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幫助改善與毒熱相關的各類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吐蠱散中加入桑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桑枝性微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風熱邪毒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咳嗽等症,桑枝能起到清熱解表、散風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地驅除體內毒素,達到「吐蠱」的目的。
  2.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桑枝還具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腫脹等症,桑枝能起到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促進毒素排出。

總之,桑枝在吐蠱散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通絡止痛,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達到驅除邪毒、恢復健康的目的。

吐蠱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吐蠱散方劑多以峻猛藥物為主,性烈易傷正氣。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護正的作用,能減輕其他藥物的毒性,保護患者正氣,避免藥物過於傷身。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甘草本身也具有解毒、利水、止咳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甘草在吐蠱散方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緩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吐蠱散」

吐蠱散是一款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由白礬、常山、馬兜鈴、雄黃、桑枝、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利咽喉、止血、殺蟲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咳嗽氣喘、血熱妄行、蟲積腹痛等症狀。

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

常山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馬兜鈴味苦寒,清肺熱,利咽喉,消腫止痛。

雄黃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等功效。

桑枝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清熱利尿、燥濕、通經、除煩、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利咽止咳、和血止痛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吐蠱散的組方中,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常山具有清熱解毒、殺蟲的功效,馬兜鈴具有清肺熱、利咽喉的功效,雄黃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桑枝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的功效。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利咽喉、止血、殺蟲等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咳嗽氣喘、血熱妄行、蟲積腹痛等症狀。

吐蠱散是一款療效顯著的中藥方劑,在臨牀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於其含有雄黃等有毒藥物,在使用時應嚴格按照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傳統服藥法


白礬、建茶、土常山、馬兜鈴根、雄黃、刺猖皮灰、桑枝汁、蒜汁、雞翅下血(赤雄)、敗鼓皮灰、甘草節(麻油浸)各等分。
吐蠱毒。
上為末。
每服5分,以吐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吐蠱散, 出處:《古方選注》卷中。 組成: 吐蠱散(《古方選注》卷中。)出處:《古方選注》卷中。組成:白礬、建茶、土常山、馬兜鈴根、雄黃、刺猖皮灰、桑枝汁、蒜汁、雞翅下血(赤雄)、敗鼓皮灰、甘草節(麻油浸)各等分。主治:吐蠱毒。 。 主治:吐蠱毒。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