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光二號
XIN GUANG ER H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新光二號」中加入「凡士林」是一個極為罕見的情況,其原因可能如下:
- 輔助作用: 凡士林是一種惰性物質,不參與藥物作用,但可能起到輔助作用,例如:增加藥物在皮膚上的附著力,減少藥物揮發,或形成保護層防止外物刺激。
- 特殊配方: 可能由於該方劑的特殊用途或治療機制,需要凡士林的特殊性質來配合,但這需要更詳細的配方信息和相關文獻來佐證。
總之,中藥方劑中使用凡士林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現象,需要謹慎對待,並諮詢專業醫師以瞭解其具體作用和安全性。
新光二號方劑中加入松香,主要原因有二:
- 消腫止痛: 松香性溫燥,具有散瘀消腫、止痛生肌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松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 外用為主: 松香多用於外敷,可製成膏藥或散劑,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更佳的療效。由於松香性燥烈,內服需謹慎,一般不作內服藥使用。
新光二號方劑中含有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新光二號方劑若針對出血症狀,白礬可協助收縮血管,減少滲血,達到止血目的。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炎症。新光二號方劑若針對熱毒相關病症,白礬可輔助清熱解毒,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總體而言,白礬在中藥方劑中扮演著收斂止血和清熱解毒的角色,根據新光二號方劑的具體治療目的,白礬可以發揮其相應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新光二號」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稻田皮炎」,即農民於水田勞作時,因長期浸泡污水、接觸寄生蟲或化學物質,導致皮膚出現瘙癢、紅腫、糜爛或潰瘍等症狀,屬中醫「濕瘡」「浸淫瘡」範疇。其作用機制為外敷形成保護層,兼收斂消炎,減輕皮膚刺激與感染風險。
二、組成藥材邏輯與治療原理
凡士林(基質)
- 性狀:石油提煉之礦物脂,質地黏稠,無藥理活性。
- 作用:作為賦形劑,提供油性屏障,隔絕皮膚與污水接觸,防止水分過度流失,緩解因浸泡導致的皮膚皸裂。
松香(外用收斂)
- 性味:苦、甘、溫,傳統用於止血生肌、燥濕殺蟲。
- 作用邏輯:
- 其樹脂成分具黏附性,與凡士林共熔後增強成膜性,附著皮膚表面阻隔病原。
- 揮發性物質(如松節油)可能輕度刺激局部血液循環,促進修復。
- 古代外用於瘡瘍,取其收斂與微弱抗菌之效。
明礬(消炎收濕)
- 性味:酸、澀、寒,外用傳統主治濕疹、潰瘍。
- 作用邏輯:
- 硫酸鋁鉀具強收斂性,使皮膚表層蛋白質凝固,減少滲出液,緩解糜爛。
- 水解後呈弱酸性,抑制細菌(如稻田中常見的革蘭氏陰性菌)繁殖。
- 過篩成細粉以確保均勻分散,避免結塊刺激皮膚。
三、組方配伍思維
此方結合「物理防護」與「藥理消炎」:
- 凡士林+松香:形成油性薄膜,機械性阻擋污水滲透,松香增強附著力。
- 明礬:針對已發生的濕疹反應,收斂滲出、抑制感染,協同松香強化「燥濕」效果。
- 整體以「外治」為核心,符合中醫「腠理閉阻,邪不可干」之理,透過局部處理避免病情深入。
四、潛在適用範圍推測
除稻田皮炎外,類似機制的皮膚問題(如輕度接觸性皮炎、汗疱疹)或可適用,尤其適合需防水隔絕且伴隨滲出的濕性皮損。然其重點仍在「隔絕刺激源」與「緩解急性炎症」,非深入調理體質之方。
傳統服藥法
凡士林100克,松香80克,明礬適量。
凡士林放入鍋內熔化後,加入松香,待其熔化後,趁熱用三層紗布過濾,待藥液冷卻至36℃時,加入明礬細粉(過120目篩),隨下隨攪,以免成塊,完全攪勻後,分裝待用。
下水前塗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新光二號外用,不可內服。使用時應注意皮膚是否有過敏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新光二號,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凡士林100g,松香80g,明礬適量。 主治:稻田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