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濕一號膏

皮濕一號膏

PI SHI YI H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9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肝經 17%
大腸經 17%
胃經 11%
腎經 11%
脾經 6%
膀胱經 6%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皮濕一號膏中添加地榆,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涼血止血,消腫生肌: 地榆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紅腫熱痛、糜爛滲出,地榆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2. 收斂止癢: 地榆的收斂作用可以減輕皮膚的瘙癢症狀,同時也能促進傷口癒合,避免感染。

因此,地榆在皮濕一號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緩解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的症狀。

皮濕一號膏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生津止痛的功效。在治療皮濕症時,石膏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癢,緩解皮膚紅腫、瘙癢、灼熱等症狀。同時,石膏還能涼血止血,有效控制皮疹的蔓延和出血。

總而言之,石膏在皮濕一號膏中起著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重要作用,幫助緩解皮濕症狀,促進皮膚恢復。

「皮濕一號膏」方劑中含有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收斂生肌之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濕疹、瘙癢等症狀,白礬能有效抑制濕邪,減輕瘙癢感。
  2. 清熱解毒:白礬亦具清熱解毒功效,能消炎殺菌,對於因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白礬能抑制炎症反應,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白礬作為「皮濕一號膏」的組成成分,能有效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發揮燥濕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

皮濕一號膏中加入凡士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潤保護: 凡士林具有良好的封閉性,可以形成一層薄膜,隔絕空氣和水分,避免患處乾燥、瘙癢。同時,它也能減輕因藥物刺激引起的皮膚乾燥,保護皮膚。
  2. 藥物載體: 凡士林可以作為藥物的載體,使藥物能均勻地塗抹於患處,並能延緩藥物吸收,增加藥物在皮膚上的停留時間,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皮濕一號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慢性濕疹」,屬中醫「濕瘡」「浸淫瘡」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濕疹多因風、濕、熱邪客於肌膚,纏綿不愈則耗血傷陰,致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轉為慢性。其特徵為皮膚粗糙肥厚、脫屑瘙癢,甚則皸裂滲液。此膏外用,旨在清熱收濕、斂瘡生肌,改善慢性濕疹之濕濁浸淫與局部糜爛。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地榆粉(93克)

    • 性味苦酸微寒,歸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 《本草綱目》載其「搗汁塗虎犬蛇蟲傷」「治小兒疳熱」。外用能清熱燥濕,收斂瘡面,抑制滲出,適合濕疹糜爛滲液者。
  2. 煅石膏(93克)

    • 石膏煅後性轉甘辛澀寒,重在收濕生肌、止血斂瘡。
    • 《醫學入門》言其「煅過為末,醋調敷瘡瘍,能收濕止癢」。此處用於吸附濕毒,促進瘡面乾燥結痂,緩解慢性濕疹之濕濁壅滯。
  3. 枯礬(3克)

    • 白礬煅後為枯礬,性燥酸澀,具強效收斂殺蟲之效。
    • 《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陰蝕惡瘡」。少量用之可燥濕止癢,抑制皮膚黴菌滋生,減少濕疹繼發感染。
  4. 凡士林(31克)

    • 雖為現代基質,然其滋潤保護之性,契合中醫「膏劑」緩釋藥性、潤膚防裂之用。
    • 佐助三藥滲透肌膚,並緩和枯礬、石膏之燥性,避免過度刺激。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全方以「清熱收濕」為核心,地榆清熱涼血、煅石膏吸附濕濁、枯礬燥濕殺蟲,三者比例彰顯「重收濕、輕刺激」之思路;凡士林調和藥性,兼顧潤膚。適用於慢性濕疹殘留濕毒未清(滲液、糜爛),但已見皮膚乾燥皸裂之證,體現「標本兼顧」之法。

治療原理推論
透過收斂濕液、抑制滲出(煅石膏、枯礬),結合清熱解毒(地榆),改善濕疹局部微環境;凡士林形成保護膜,輔助修復皮膚屏障。此方側重「治標」以緩解症狀,若配合內服藥調理血虛風燥,可望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地榆粉93克,煅石膏93克,枯礬3克,凡士林31克。調膏。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皮濕一號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應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如果出現皮膚紅腫、瘙癢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皮濕一號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地榆粉93g,煅石膏93g,枯礬3g,凡士林31g。 主治:慢性濕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