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味隔紙膏

二味隔紙膏

ER WEI GE Z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41

熱/寒比例

極寒 (0.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14%
膀胱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味隔紙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精簡,僅含石膏與寒水石兩味藥材。其中,石膏,名為「熟石膏」或「煅石膏」,其學名為Calcium sulfate dihydrate,主要成分為硫酸鈣。石膏性寒、味辛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肌收斂之功效。在中醫理療中,石膏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肺熱咳嗽、口舌生瘡、牙痛以及各種皮膚病變等症狀。由於其良好的清熱解毒與收斂效果,石膏在二味隔紙膏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能有效緩解局部紅腫熱痛,促進傷口愈合,並對某些炎症性皮膚問題起到輔助治療作用。此方結合寒水石,兩者相輔相成,增強了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適用於多種皮膚炎症及燒燙傷後期護理。

二味隔紙膏中包含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白礬可以有效抑制濕邪,止癢止痛。
  2. 收斂生肌: 白礬亦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二味隔紙膏常用於治療外傷,白礬能幫助傷口快速癒合,防止感染。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味隔紙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臁瘡」與「濕毒瘡」,二者皆與濕熱下注、氣血瘀滯相關。

  • 臁瘡:多發於小腿內外側,因濕熱蘊結、經絡阻滯,導致潰瘍久不收口,常伴滲液、潰爛。
  • 濕毒瘡:濕熱毒邪侵襲皮膚,形成瘡面糜爛、瘙癢流水,甚則化膿。

此方透過外敷「隔紙膏」(以油調藥,隔紗布貼敷),直接作用瘡面,達到收濕斂瘡、清熱解毒之效,配合內服方(荊防敗毒散、黃耆人參湯)調節整體,標本兼治。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中僅兩味藥,配伍簡潔,各司其職:

  1. 煅石膏

    • 性味辛甘寒,煅後收斂力增強。
    • 功效:清熱解毒、收濕生肌,尤擅瘡瘍潰後膿水不絕。其乾燥特性可吸附瘡面滲液,加速瘡口癒合。
  2. 枯礬(煅白礬)

    • 性味酸澀寒,煅後燥濕力更峻。
    • 功效:燥濕止癢、解毒殺蟲,能凝固瘡面蛋白質,減少滲出,抑制濕毒蔓延。

配合邏輯

  • 清熱+燥濕:煅石膏清解熱毒,枯礬收斂濕濁,針對濕熱病機。
  • 外用劑型:桐油調藥成膏,具黏附性,能形成保護層;隔紙貼敷避免刺激,兼透氣排膿。
  • 內外合治:配合荊防敗毒散(疏風解毒)或黃耆人參湯(補益托毒),調動正氣,促進瘡毒外透。

三、推論潛在功效
此方雖簡,但符合中醫「局部辨證」思維:

  • 抑菌消炎:石膏與枯礬均含礦物質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
  • 收斂癒瘡:透過吸附滲液、促進瘡面乾燥,營造有利修復環境。
  • 適應症延伸:若病機同屬「濕熱潰瘍」,如慢性皮膚潰瘍、濕疹繼發感染,或可擴展應用。

總結:二味隔紙膏以局部處理為核心,結合內服方調理整體,體現中醫「祛邪—扶正」的層次思維,尤其適合濕熱型潰瘍之久潰難愈者。

傳統服藥法


石膏(煅)、枯礬各等分。上為末,用桐油調成膏,作隔紙膏貼之。更服荊防敗毒散,如數劑不愈,再服黃耆人參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二味隔紙膏,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石膏(煅)、枯礬各等分。 主治:臁瘡,濕毒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