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龍骨丸中包含龍骨,主要原因有二:
-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白龍骨丸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心煩不安等症狀,龍骨正是其中重要的藥材,能有效安神定志,緩解心神不寧。
- 止汗固澀: 龍骨能收斂固澀,用於治療盜汗、自汗等汗液過多症狀。白龍骨丸中常加入龍骨,旨在收斂固澀,控制汗液分泌,達到止汗的效果。
白龍骨丸中含有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之效。白龍骨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石膏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 收斂止汗: 石膏能收斂止汗,對於因熱毒所致的汗出不止,石膏能起到很好的止汗效果,配合其他藥材,可更好地緩解汗出不止症狀。
白龍骨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汗: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汗的功效。白龍骨丸主治盜汗、自汗,白礬的收斂作用可幫助收斂汗孔,減少汗液分泌,達到止汗效果。
2. 固澀止瀉: 白礬亦可固澀止瀉,對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狀,白礬能固澀腸道,減少泄瀉的發生。白龍骨丸中加入白礬,可增強其止瀉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龍骨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吐瀉」,即上吐下瀉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脾胃虛弱、津液流失過多,或寒熱錯雜導致氣機升降失常。吐瀉嚴重者,可能伴隨津液耗傷、陰陽失調,甚則虛脫。
組成藥物分析
白龍骨
- 性味歸經:甘、澀,平;歸心、肝、腎經。
- 傳統功效:鎮驚安神、收斂固脫、澀精止瀉。多用於治療遺精、崩漏、虛汗不止、久瀉久痢等症。
- 治療原理:其澀斂之性可固攝腸道,減少津液流失,對於吐瀉導致的津液耗損有止瀉固脫之效。
牡蠣(火煅赤)
- 性味歸經:鹹、澀,微寒;歸肝、腎經。
- 傳統功效: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收斂固澀。煅牡蠣(火煅赤)後,其收斂固脫之效更強,多用於自汗、盜汗、遺精、崩漏、泄瀉等症。
- 治療原理:煅後增強收斂作用,助白龍骨固澀止瀉,並能防止津液進一步流失。
赤茯苓湯送服
- 赤茯苓:利水滲濕,偏於清熱,能導濕下行,利小便而實大便。
- 治療原理:吐瀉往往伴隨水濕停滯,赤茯苓可利濕而助脾胃恢復運化,使濕濁從小便排出,間接止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固澀止瀉」為主,輔以「利濕健脾」為法:
- 固澀為主:白龍骨與煅牡蠣二者均具強力收斂之性,能澀腸固脫,防止吐瀉進一步耗傷正氣。
- 利濕為輔:赤茯苓湯送服,既避免純澀可能導致的濕邪內滯,又能通利水道,使濕濁從小便而去,符合中醫「利小便所以實大便」之治則。
推論可能功效
- 止瀉固脫:針對急性吐瀉後津液大傷,防止脫證(如冷汗、脈微等)。
- 調和陰陽:龍骨、牡蠣均能潛鎮浮陽,適合吐瀉伴隨的虛陽浮越(如煩躁、汗出)。
- 健脾利濕:赤茯苓兼顧脾胃運化功能,避免純澀留邪。
適應證推斷
本方適合用於:
- 虛性吐瀉(久瀉、寒瀉)或吐瀉後津虧氣弱之證。
- 寒熱不顯著,以滑脫不禁為主者。
注意事項(依古代用法)
- 濕熱積滯之實證吐瀉(如痢疾初起、大便臭穢)不宜單用,以免留邪。
- 古人用藥簡潔,臨證時常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如加入人參補氣)。
傳統服藥法
白龍骨、 牡蠣(大白者,火煅赤)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20丸,赤茯苓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龍骨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 組成:白龍骨、白善、白石膏、白礬各等分。 主治:吐瀉。
白龍骨丸, 出處:《醫統》卷八十七。 組成:白龍骨、牡蠣(大白者,火煅赤)各等分。 主治:小便白濁。
白龍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組成:白龍骨1兩,韭子(炒)半兩,補骨脂(炒)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菟絲子(酒浸,别搗)半兩。 主治:虛勞,元氣虛弱,精滑不禁,腰脊疼痛。
白龍骨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白龍骨半兩,白石脂半兩,雞屎礬(燒令汁盡)半兩,黃連(去根,微炒)半兩,胡粉(微炒)半兩,白茯苓半兩,阿膠(搗碎,炒令黃燥)半兩。 主治:小兒疳痢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