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摻臍散
CHAN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1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大腸經 21%
肺經 13%
脾經 13%
膀胱經 13%
心經 8%
腎經 8%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摻臍散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消炎止痛的作用。對於臍帶脫落後傷口出血、臍炎等症狀,白礬能有效收斂血管,促進傷口癒合,止血止痛。
- 燥濕殺蟲: 白礬亦具燥濕殺蟲之效。臍帶脫落後,若傷口感染,容易滋生細菌,白礬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白礬在摻臍散中發揮重要的收斂止血、燥濕殺蟲作用,對於促進臍帶脫落後傷口癒合具有重要意義。
摻臍散方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固澀止脫: 龍骨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汗止血的作用。臍帶脫落後,臍部容易出現滲血或滲液,龍骨可以收斂臍部,防止滲出,促進傷口癒合。
2. 補益腎氣: 腎主骨,臍帶為腎氣之根,龍骨可補益腎氣,促進臍帶癒合,防止臍部出現異常情況。
因此,摻臍散中加入龍骨,可以起到固澀止脫、補益腎氣的作用,有利於臍帶脫落後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摻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臍中不乾」,即新生兒臍帶脫落後,傷口滲液、久不癒合之症。古代醫家認為,臍為「神闕」所在,連通內外,風濕邪氣易由此侵入,加之小兒體質嬌嫩,若護理不當,易致臍部濕濁蘊結,甚至化熱生瘡。此方外用以收斂燥濕、防腐生肌為核心,契合小兒臍部濕瘡的病機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白礬(煅過)
- 性味功效:煅後稱「枯礬」,性燥澀,善收濕止瀉、解毒斂瘡。
- 方解:臍部濕濁不乾,煅礬外用可燥濕吸液,減少滲出,其收斂之性助傷口癒合。古代瘡科常用枯礬治「潰瘍流膿」或「濕疹滲水」,此處取其固澀濕邪之效。
2. 龍骨
- 性味功效:甘澀平,主收澀固脫,生肌斂瘡。
- 方解:龍骨外用能吸附濕液,兼有輕微止血作用,與白礬協同增強收斂之力。《本草綱目》載其「收濕氣,生肌肉」,適用於久不收口之創面。
3. 麝香(少許)
- 性味功效:辛溫走竄,活血散結、辟穢化濁。
- 方解:少量配伍可通絡開閉,防止白礬、龍骨過於收澀而致氣血壅滯;其芳香之性亦能辟穢解毒,助藥力透達。然用量極少,避免過度刺激小兒嬌嫩肌膚。
組方邏輯
此方以「收斂為主,佐以透達」為原則:
- 枯礬+龍骨:二藥皆具收澀之性,直接針對臍部濕濁,減少滲液,為方中主體。
- 麝香:反佐以防收斂太過,兼具防腐之效,適用於濕濁蘊結的局部病理環境。
治療原理
外治之法重在「直接作用病灶」,通過收濕斂瘡、腐蝕穢濁,促使臍部乾燥結痂。符合中醫「去腐生新」的瘡科思路,亦體現「給邪出路」的調治理念(濕濁去則新肌自生)。
總結
摻臍散之設計簡潔切中病機,針對小兒臍濕,以收澀防腐為核心,佐以芳香通絡,體現古代外治方「輕靈效專」的特點。其組方邏輯源自對濕濁病理的直觀認知,與現代醫學「保持創面乾燥、預防感染」的傷口處理原則亦有相通之處。
傳統服藥法
白礬1錢(煅過),龍骨1分。
上為細末。
入麝香少許,每次使拭臍乾摻之。用帕裹,避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摻臍散, 出處:《顱囟經》卷下。 組成:白礬1錢(煅過),龍骨1分。 主治:小兒臍中不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