殢腸散

殢腸散

TI CH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大腸經 22%
肺經 12%
脾經 12%
膀胱經 12%
心經 9%
腎經 9%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殢腸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止瀉止痛:白礬性寒涼,具有收斂止瀉、止痛的作用。對於腸胃不適、腹瀉、腹痛等症狀,白礬可以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瀉止痛的目的。
  2. 殺菌消炎:白礬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的細菌滋生,減輕炎症反應。對於因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疾病,白礬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白礬在「殢腸散」中扮演著止瀉止痛、殺菌消炎的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腸胃疾病的效果。

殢腸散中使用龍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止瀉:龍骨性寒,味甘鹹,入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止瀉止痢,用於治療腸胃不調所致的泄瀉、痢疾等症狀。
  2. 鎮驚安神:龍骨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驚悸失眠、心神不寧等症狀。在殢腸散中,龍骨可協同其他藥物,緩解因腸胃不適所致的焦慮不安、失眠等。

因此,殢腸散中使用龍骨,不僅可以收斂止瀉,同時也能安神定驚,有助於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殢腸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寒,臟腑久冷,洩瀉不止」,其核心病機為「虛寒久瀉」。小兒臟腑嬌嫩,陽氣未充,若脾胃虛寒,運化失職,則水穀不化,下趨大腸而致瀉痢;久瀉更傷陽氣,形成虛寒惡性循環。此方以「固澀止瀉、溫斂腸氣」為主要方向,針對滑脫不禁的泄瀉,尤適於無明顯邪滯(如濕熱、積食)的純虛寒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意義

  • 真鉛粉(炒,半兩)
    即炒鉛粉(鹼式碳酸鉛),性寒沉降,傳統用於收斂瘡口、止瀉,但其有毒,需炮製(炒)減毒。此處取其「澀腸固脫」之效,針對久瀉滑脫不止,然現代臨床已少用。
  • 白石脂(二錢)
    甘酸澀溫,歸脾、大腸經,為高嶺土類礦物,質重黏澀。《本草綱目》載其「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能吸附腸道水分,減少滲出,固護腸黏膜。
  • 白礬(枯,二錢)
    枯礬為煅製白礬,酸澀寒,具強力收斂燥濕之功。其燥濕之力可減腸道水濕,澀腸以止瀉,兼抗菌作用,對寒濕夾雜之久瀉更宜。
  • 白龍骨(一錢)
    甘澀平,質重沉降,傳統用於鎮驚安神,此處取其「收澀固脫」之效,協同他藥增強止瀉,並能緩和小兒久瀉後心神不寧。

2. 方劑配伍特點

  • 重澀固脫為主
    四方藥皆具收澀之性,集中作用於大腸,形成「澀腸牆」以止瀉。鉛粉、白石脂質重直達下焦;枯礬燥濕兼收;龍骨斂氣固脫,共治標急。
  • 兼顧寒濕與正虛
    白石脂、枯礬溫澀燥濕,鉛粉、龍骨斂瘡護腸,四藥協同兼顧腸道水濕與黏膜損傷,間接助脾胃恢復運化。
  • 劑型與用量考量
    為小兒設計,散劑或丸劑便於服用,且用量輕(半錢至一錢),避免過澀留邪。薄糊丸「多服效」,暗示需緩圖,漸次改善虛寒體質。

三、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通過「物理性吸附+化學性收斂」雙重機制:

  1. 吸附水濕:白石脂、鉛粉等礦物藥吸附腸道多餘水分,減少糞便含水量。
  2. 收斂黏膜:枯礬促使蛋白質凝固,形成保護層,減少腸液分泌及炎症滲出。
  3. 固攝腸氣:龍骨斂氣,鉛粉沉墜,防止腸道過度蠕動,緩解滑脫。

適用於「無邪滯、純虛滑」之瀉,若夾積滯或濕熱,則需配伍消導清熱藥,否則易閉門留寇。

(註:鉛粉毒性需謹慎,現代可用赤石脂代白石脂、加炮薑等增強溫中,並調整劑型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真鉛粉半兩(炒),白石脂2錢,白礬(枯)2錢,白龍骨1錢。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匕,大者1錢,溫飯飲調下。薄糊作小丸,多服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殢腸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九。 組成:真鉛粉半兩(炒),白石脂2錢,白礬(枯)2錢,白龍骨1錢。 主治:嬰孩小兒腸胃虛寒,臟腑久冷,泄瀉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