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玉髓丹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功效。玉髓丹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神昏譫語等症狀,石膏可以清泄體內熱邪,降低體溫,緩解煩躁不安。
- 平肝熄風: 石膏除了清熱,還具有平肝熄風的作用。玉髓丹部分方劑還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失眠等症狀,石膏可以平息肝陽,緩解這些症狀。
總之,石膏在玉髓丹中發揮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功效,為藥方起到重要的作用。
玉髓丹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在於其 燥濕化痰 的功效,用於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嘔吐等症狀。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其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肺氣,導致咳嗽、痰多、胸悶者,可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同時,半夏也能降逆止嘔,對於痰濕阻滯胃氣,導致嘔吐者,也能起到止嘔的作用。
玉髓丹的組成中,半夏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其藥效,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玉髓丹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燥,具有收斂止癢、燥濕止瀉之效。玉髓丹多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病症,白礬的加入可有效抑制濕邪,減輕皮膚瘙癢,達到止癢效果。
- 殺蟲止痛:白礬亦有殺蟲止痛之功效,可抑制皮膚真菌、寄生蟲的滋生,減輕皮膚炎症及疼痛。此作用對於治療濕疹、疥瘡等由真菌、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症十分有效。
主治功效
玉髓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玉髓丹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痰火上湧:指痰與火結合,向上衝逆的病理狀態,常見症狀包括咳嗽、吐痰、胸悶、頭暈等。
- 痰流四肢:指痰濕阻滯經絡,流注於四肢,可能導致肢體腫脹、麻木等症狀。
- 結聚胸背:指痰火或痰濕在胸背部聚集,可能引起胸背疼痛、憋悶等症狀。
- 咳嗽:因痰火上擾肺系,導致肺失宣降而出現的症狀。
- 頭目不清:痰火上擾清竅,導致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症狀。
- 年久齁嗽喘吼:指長期存在的伴有喘息、喉間痰鳴的咳嗽,多見於慢性呼吸道疾病。
治療原理:
玉髓丹由石膏、半夏、白礬三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化痰、降逆止咳的理論。
- 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在此方中,石膏主要發揮清瀉肺胃之熱的作用,以消除痰火的源頭。古文記載石膏用量最大(三兩),突顯其清熱的主導作用。
- 半夏: 性味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在此方中,半夏主要發揮燥濕化痰、降逆止咳的作用,以祛除已經形成的痰濕。古文記載半夏「湯泡七次」是為了降低其毒性,並增強其燥濕化痰之力。
- 白礬: 性味酸、澀、寒,有毒,歸肺、脾、肝、大腸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止血止瀉、清熱消痰的功效。在此方中,白礬主要發揮清熱消痰、收斂的作用,以協助石膏和半夏清除痰火,並減輕痰火上湧、結聚的症狀。
三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降逆止咳之功。石膏清熱瀉火治其本,半夏燥濕化痰治其標,白礬清熱消痰、收斂以助之,三者相輔相成,針對痰火上湧、結聚胸背等症狀,從根本上清除痰火,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總結:
玉髓丹是一個以清熱化痰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通過清瀉肺胃之熱、燥濕化痰、降逆止咳,來治療痰火上湧、結聚胸背等一系列症狀。其配伍精當,針對病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在不同醫書中均被提及,也說明了這個方劑的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軟石膏3兩,半夏1兩(湯泡7次),白礬5錢。
上為細末,淡薑湯打糊為丸,如赤豆大。
每服30丸,食遠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化痰、燥濕止咳的功效,適用於痰火上湧、或流入四肢,結聚胸背,或咳嗽,或頭目不清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玉髓丹,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軟石膏3兩,半夏1兩(湯泡7次),白礬5錢。 主治:痰火上湧,或流入四肢,結聚胸背,或咳嗽,或頭目不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