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珍珠丸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善於燥濕化痰,能有效去除痰濕,解除因痰阻所致的咳嗽、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小珍珠丸主要針對脾胃濕痰所致的諸症,而半夏的燥濕化痰功效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夠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小珍珠丸中 often 包含生薑、茯苓等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藥材,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能進一步提升整體的療效。
「小珍珠丸」方劑中使用白礬,其原因主要在於白礬的收斂止瀉作用。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
在「小珍珠丸」中,白礬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有效地止瀉止痢,並起到收斂止血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虛泄瀉、濕熱瀉痢、以及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腹瀉等症狀。
小珍珠丸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其清熱解毒的特性,可針對因濕熱內蘊導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小便赤澀等症狀,起到緩解作用。同時,其涼血止血的功效,可針對因熱毒瘀血導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起到止血作用。
因此,小珍珠丸中加入寒水石,可有效地改善因濕熱內蘊或熱毒瘀血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珍珠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小珍珠丸」傳統主治小兒風壅痰實,即小兒因風邪壅滯、痰濕積聚所致的症狀,如咳嗽、痰多黏稠、咽膈不利、煩熱不安,甚或頭目不清等。此方以化痰、清熱、利咽為主,適用於痰熱風邪膠結之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半夏(湯洗7次,焙乾)
-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為化痰要藥,尤其善於燥濕化痰、降逆止咳。
- 經反覆湯洗(以明礬或生薑制)可減其毒性,增強化痰效力,適用於風痰壅盛之證。
白礬(燒汁盡,研末)
- 性酸寒,具化痰開閉、清熱解毒之效,尤擅化解頑痰黏涎。
- 煅燒後(枯礬)更增收斂燥濕之力,與半夏協同可強化滌痰作用。
寒水石(煅通赤,出火毒)
- 性辛鹹寒,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善治痰熱上攻之頭目不清、煩熱不安。
- 煅後減其寒烈之性,保留清降之功,避免傷及小兒脾胃。
配伍邏輯與療效推論
- 痰熱並治:半夏燥濕化痰、白礬消痰開結,針對「痰實」;寒水石清熱降火,針對「風壅化熱」,三者合用以攻逐痰熱膠結之勢。
- 標本兼顧:半夏、白礬直接化解痰涎(治標),寒水石清瀉內熱(防痰再生),共奏利咽膈、止咳煩之效。
- 劑型設計:麵糊為丸,緩和藥性;按小兒體質分三等丸量(黃米、麻子、綠豆大小),生薑湯送服兼顧護胃散痰。
總結
「小珍珠丸」以化痰為核心,輔以清熱,適用於小兒痰熱風邪交阻之證,組方簡練而力專,體現了「痰去熱自清」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半夏(湯洗7次,焙乾,為末)1兩,白礬(燒汁盡,研末)1兩,寒水石(煅通赤,出火毒,研)1兩。
利咽膈,除咳嗽,止煩熱,清頭目。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黃米、麻子、綠豆三等丸子。
每服5-7丸至10丸,食後溫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珍珠丸性味辛溫,有燥痰化痰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痰濕體質的人,服用小珍珠丸後可能會加重痰濕的症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珍珠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七。 組成:半夏(湯洗7次,焙乾,爲末)1兩,白礬(燒汁盡,研末)1兩,寒水石(煅通赤,出火毒,研)1兩。 主治:利咽膈,除咳嗽,止煩熱,清頭目。主治:小兒風壅痰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