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銀丸

生銀丸

SHENG Y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8%
膀胱經 9%
肝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9%
心經 9%
肺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銀丸中包含半夏,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善於燥濕化痰。生銀丸主要治療痰濕凝聚,阻礙氣機,導致咳嗽、胸悶等症狀。半夏能化解痰濕,使氣機通暢,有助於改善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止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生銀丸中常加入半夏,可以緩解因痰濕阻礙氣機而引起的嘔吐。

總之,半夏在生銀丸中起着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痰濕阻肺、氣機不暢的功效。

生銀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殺菌止瀉作用: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解毒殺菌之效。與生銀等藥材配伍,可增強其殺菌止瀉功效,對於濕熱痢疾、腸炎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調節藥性,減少副作用: 白礬與生銀等藥材配伍,可調節藥性,降低生銀的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生銀丸中包含寒水石,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生銀丸主治熱毒熾盛,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寒水石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2. 利濕化痰: 寒水石還具有利濕化痰的作用,對於因熱毒壅盛導致的痰熱內盛、咳嗽痰多等症狀,寒水石能幫助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銀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咳嗽痰盛」,屬痰熱壅肺之證。小兒肺臟嬌嫩,易受外邪侵襲,痰熱內蘊則見咳嗽、痰多黏稠,甚則氣促。方中以清熱化痰為主,佐以開竅鎮驚,使痰化熱清,肺氣得宣,咳嗽自平。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化痰

    • 樸消:鹹寒軟堅,瀉熱通便,導痰熱下行。
    • 升麻:升散風熱,宣肺透邪,與寒涼藥配伍防過抑肺氣。
    • 蓬砂(硼砂):甘鹹涼,清熱消痰,解毒利咽。
    • 錫藺脂(錫霜或疑為誤抄待考):傳統認為能消痰散結,助清熱化痰。
  2. 鎮驚安神

    • 丹砂(硃砂):甘微寒,鎮心安神,兼清心火,防痰熱擾神。
    • 鉛霜(鉛丹煉製物):性寒重鎮,化痰定驚,然毒性較大,古方以小量用於急證。
  3. 益氣生津,調和藥性

    • 人參:甘溫益氣,扶助正氣,防寒涼傷中,並助肺氣宣降。
    • 煉蜜為丸:甘緩護胃,潤肺止咳,緩和諸藥峻性。
  4. 開竅醒神

    • 龍腦(冰片):辛香走竄,開泄痰壅,利咽通竅,助痰熱外透。

配伍特點
此方以寒涼清降為主,針對痰熱膠結之病機,通過「清熱—化痰—鎮驚—透邪」四法並行,使痰熱得消、肺氣得暢。其中人參與蜂蜜既防峻藥傷正,又符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含化服法則使藥效直達上焦,緩解咽喉痰阻。

注意:鉛霜、丹砂等藥現代已知毒性,臨床應用需謹慎考證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人參半兩,丹砂1分(研),鉛霜1分(研),錫藺脂1分,樸消1分(研),升麻1分,蓬砂(研)3錢,龍腦(研)1錢。
上為末,和勻,煉蜜為丸,如皂子大。
每服1丸,含化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四肢抽搐咳嗽咽喉痛口乾口渴多痰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生銀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七引《全嬰方》。 組成:半夏1兩(薑湯泡7次),白礬(煅)1兩,寒水石(煅)6兩。 主治:小兒咳嗽痰盛。

生銀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人參半兩,丹砂1分(研),鉛霜1分(研),錫藺脂1分,朴消1分(研),升麻1分,蓬砂(研)3錢,龍腦(研)1錢。 主治:口乾咽腫,喉頰脹痛。

生銀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四十引《吉氏家傳》。 組成:生銀礦半兩(火煅醋淬7次),水銀砂、京墨(煅)、全蠍14個(薄荷葉裹煨,炙),生犀屑半錢,真珠末半錢,麝香半錢,闆青半錢(青黛洗下者),輕粉半錢,朱砂半錢,龍腦1錢,粉霜半錢,天南星(1枚去臍,爲末)1錢。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渾身掣擲,目睛上視,喉內涎響,手足瘛瘲,見人怕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