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丸

流金丸

LIU J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心經 17%
肺經 15%
脾經 15%
腎經 12%
肝經 10%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流金丸方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流金丸主治痰熱咳嗽,而半夏可以有效祛除痰濕,使痰液易於咳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降逆止嘔: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痰熱上擾所致的噁心嘔吐症狀。流金丸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也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與半夏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效果。

流金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濕邪內停導致的腹瀉,白礬可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2. 抑制嘔吐:白礬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不和、寒邪犯胃導致的嘔吐,白礬可起到抑制嘔吐的作用。

此外,白礬還能清熱解毒,對於一些熱毒內蘊引起的疾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流金丸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能有效抑制因熱毒蘊結於胃腸所引起的腹痛、腹脹、口渴、便祕等症狀。
  2. 止瀉止痢: 寒水石能收斂腸胃,抑制腸道蠕動,有助於止瀉止痢。對於因濕熱內蘊引起的腹瀉、痢疾,寒水石能起到清熱利濕、止瀉止痢的作用。

流金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硃砂(又稱硃砂),這是由汞和硫化物組成的紅色礦物。硃砂在中醫中被視為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癲癇等症狀。

硃砂的主要成分汞,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提高神經系統的穩定性。此外,硃砂在中藥方劑中的使用,通常是有特定劑量和搭配,以權衡其藥效和毒性。當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時,可以發揮 synergistic effect,增強整體療效。

然而,需注意的是,硃砂的使用也需謹慎,因其含有重金屬,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引發中毒。因此,在使用流金丸時,應遵循醫師的指導,特別是在長期服用的情況下,以確保安全與療效。

流金丸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有解毒之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其主要功效為解毒殺蟲,對於熱毒、濕毒、蟲毒等病症有良好的療效。流金丸主要用於治療黃疸、濕熱黃疸、膽道蛔蟲病等症,而雄黃恰能清熱解毒、殺蟲止痛,故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此外,雄黃還具有燥濕之效,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消滅濕邪,達到治療濕熱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流金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咳嗽痰盛」,屬痰熱壅肺之證。小兒臟腑嬌嫩,易感風熱或飲食積滯化熱,煉液為痰,痰阻氣道則咳喘痰多,甚則痰鳴氣促。方中以清熱化痰、降氣止咳為核心,兼顧行氣導滯,使痰熱得清,肺氣宣肅復常。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化痰降逆

    • 枝子仁(炒黑)、白石膏:清肺胃實熱,炒黑增強瀉火除煩之效,針對痰熱上攻之病機。
    • 膽南星、貝母、礞石:南星燥痰、貝母潤痰並用,礞石墜痰下氣,協力化解痰熱膠結。
    • 生礬:酸寒燥濕,收斂痰涎,防痰濕再生。
  2. 行氣解鬱,通腑導滯

    • 香附(童便製)、木香、陳皮:疏肝理氣,醒脾化濕,調暢氣機以助痰消。
    • 枳殼、牙皂:一者寬胸下氣,一者辛開痰結,宣通肺氣窒塞。
    • 錦紋大黃(酒製):酒蒸緩其峻下,導腸腑積熱下行,取「肺與大腸相表裡」之義。
  3. 配伍特點

    •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兼顧小兒體質。
    • 朱砂為衣:鎮驚安神,防痰熱擾心。
    • 薄荷薑湯送服:薄荷宣散風熱,生薑和中化痰,引藥上行肺絡。

總結
全方以「清熱化痰」為主軸,輔以「行氣通腑」,標本兼治。痰熱膠結者,非單純清熱可解,故透過大黃、牙皂、礞石等逐痰通降之品,從氣道與腸道分消痰濁,體現「通腑祛痰」與「降氣平喘」的協同思路,契合小兒痰熱咳嗽之實證特點。

傳統服藥法


枝子仁(炒黑)5兩,白石膏4兩,牙皂(煨,去弦)2兩,枳殼(炒)2兩,生礬2兩,礞石(煅)2兩,陳皮3兩,木香5錢,錦紋大黃(酒浸一宿,切片,九蒸九曬,每蒸一炷香,曬乾)6兩,香附(童便浸一宿,曬乾,炒)3兩5錢,膽南星(炒)2兩,貝母4兩(去心)。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五錢研末為衣。
每服40丸,薄荷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咳血動脈粥樣硬化小兒驚巒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四肢抽搐咳嗽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流金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引《全嬰方》。 組成:半夏2錢(制),白礬(枯)2錢,寒水石(煅)6錢,朱砂1錢,雄黃1錢。 主治:小兒咳嗽痰盛。

流金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大黃4兩(酒浸,切薄片,九蒸九曬。初用大香2炷蒸熟透,取曬。如初次蒸不透,後次雖八蒸亦不能透矣),石膏2兩(水飛),陳皮(去白)1兩5錢,香附(去毛)1兩5錢,桔梗1兩。 主治:內外上下諸積熱。

流金丸, 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組成:枝子仁(炒黑)5兩,白石膏4兩,牙皂(煨,去弦)2兩,枳殼(炒)2兩,生礬2兩,礞石(煅)2兩,陳皮3兩,木香5錢,錦紋大黃(酒浸1宿,切片,九蒸九曬,每蒸1炷香,曬乾)6兩,香附(童便浸1宿,曬乾,炒)3兩5錢,膽南星(炒)2兩,貝母4兩(去心)。 主治:一切痰火痰厥,中風癱瘓,小兒急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