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痰丸

蠲痰丸

JUAN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6%
肝經 14%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胃經 6%
心經 5%
腎經 5%
脾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蠲痰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痰濁多因濕邪阻肺而生,半夏能燥濕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緩解咳嗽、胸悶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痰濁上逆,可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降逆止嘔,使氣機下降,減輕嘔吐的頻率和程度。

蠲痰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其 祛痰止咳 的功效。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歸肺經,具有 燥濕化痰、散結消腫 的作用。其揮發油成分能刺激呼吸道,使痰液易於排出,同時還能 抑制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達到止咳的效果。

此外,天南星對 風寒痰濕 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病症也有效。因此,在蠲痰丸中加入天南星,能夠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化痰止咳效果。

蠲痰丸中添加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一、燥濕化痰: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痰多粘稠、咳喘難止的患者,白礬可以有效地去除肺部的濕邪,使痰液易於排出。

二、收斂止瀉:白礬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對於一些因痰濕阻滯導致的腹瀉,白礬可以起到收斂腸道、止瀉止痢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劑[蠲痰丸]的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因為硃砂具有強效的清熱化痰作用。硃砂,或稱朱砂,是一種含汞的礦物質,傳統中醫認為它能清心安神、化痰鎮驚。它在治療由於心火亢盛或痰熱內擾所引起的症狀,如咳嗽痰多、精神不安等,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在[蠲痰丸]這類以化痰為主要目的的方劑中,硃砂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效果,促進痰液的排出,並且通過清熱降火來減輕相關症狀。然而,硃砂的使用需慎重,以避免其潛在的毒性影響,因此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蠲痰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其主治明確針對「風痰」與「冬月冷痰」。風痰者,多因外感風邪引動內痰,症見痰多清稀、頭目昏眩,或兼咳嗽胸悶;冬月冷痰則因寒氣凝滯,痰濕內阻,常見痰白黏冷、畏寒肢冷。此方以「蠲除痰濁」為核心,兼能行氣化積,契合痰濕兼氣滯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燥濕化痰為君

    • 南星、半夏:辛溫燥烈,專攻頑痰,尤以水煮製法減其毒性,存其化痰之力。
    • 皂角、明礬:皂角辛鹼,善滌痰垢;明礬酸澀,收濕化痰。二者相佐,強化痰濁分解排泄。
  2. 溫散寒凝為臣

    • 生薑:發表溫中,解半夏、南星之毒,兼散寒痰凝滯。
    • 紫蘇皮、乾葛:辛散透表,助生薑祛風散寒,兼解表邪。
  3. 理氣消積為佐

    • 青皮、陳皮、香附:疏肝理脾,破氣滯以助痰行,符合「治痰先治氣」之则。
    • 神曲、麥芽、糖球子(山楂)、蘿蔔子:消食化積,導滯下行,斷痰濕生成之源。
    • 杏仁:宣肺降氣,通利水道,使痰從便去。
  4. 通絡行滯為使

    • 木香、枳殼:行氣寬中,調暢三焦氣機,令痰無所聚。

製法深意

  • 久煮去性存用:南星、半夏經長時間水煎,減毒存效;皂角後棄,取其滌痰之性而不傷正。
  • 薑汁糊丸:以生薑自然汁和藥,既助溫化之力,亦制諸藥之峻。

總析
此方以「燥痰—溫散—行氣—消積」為次第,標本兼顧。風痰得辛溫而散,冷痰得燥熱而化,氣滯得疏通而痰消,積滯得導下而源絕。丸劑緩圖,夜間服之,順應陽氣內斂之勢,助痰濁漸消。整體契合「痰瘀同源」「氣行痰自消」之傳統理論。

傳統服藥法


南星(水煮1滾,每個切作4塊)4兩,半夏(不切)4兩,皂角(切作段子)4兩,生薑(切)4兩,明礬(捶破)4兩,將5味一處於炒罐內,用水自卯時煮至酉時,以南星內無白點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只將余藥切作薄片,曬乾或焙乾為末。杏仁(湯泡去皮,炙)2兩,神曲2兩,麥芽2兩,青皮2兩,陳皮(去白)2兩,紫蘇皮2兩,乾葛2兩,枳殼(去瓤)2兩,香附子2兩,糖球子2兩,蘿蔔子(微炒)2兩,木香2兩。
磨積滯,化氣寬中。
上為細末,入前藥末拌勻,以生薑自然汁同拌,隔三四月藥成餅,去皮搜碎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70丸,臨臥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蠲痰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蠲痰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引《醫林》。 組成:半夏(泡7次)6兩,南星(泡)3兩,明礬(另研)1兩半,辰砂5錢(爲衣)。 主治:蠲痰,安神定志。主治:風痰、冬月冷痰。

蠲痰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二。 組成:南星(水煮1滾,每個切作4塊)4兩,半夏(不切)4兩,皂角(切作段子)4兩,生薑(切)4兩,明礬(捶破)4兩,將5味一處于炒罐內,用水自卯時煮至酉時,以南星內無白點爲度,揀去皂角不用,隻將餘藥切作薄片,曬乾或焙乾爲末。杏仁(湯泡去皮,炙)2兩,神曲2兩,麥芽2兩,青皮2兩,陳皮(去白)2兩,紫蘇皮2兩,乾葛2兩,枳殼(去瓤)2兩,香附子2兩,糖球子2兩,蘿蔔子(微炒)2兩,木香2兩。 主治:磨積滯,化氣寬中。主治:積聚,宿食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