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腦丸

龍腦丸

LONG N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6%
肝經 20%
胃經 6%
心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腦丸中添加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龍腦丸常用於治療中風昏迷、熱病神昏、口噤等症,冰片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緩解病邪對神志的影響,而開竅醒神則能使患者恢復意識。
  2. 通竅止痛,消腫止癢: 冰片具有通竅止痛、消腫止癢之效。龍腦丸也常用於治療外傷腫痛、瘡瘍腫毒等症,冰片的通竅止痛可以緩解疼痛,消腫止癢則能減輕腫脹和瘙癢。

龍腦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其具有以下作用:

  1. 收斂止瀉:白礬能收斂腸道,減少腸蠕動,有助於止瀉。
  2. 燥濕止癢:白礬可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白礬在龍腦丸方劑中,起到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腹瀉、濕疹等疾病。

龍腦丸方劑中包含天南星,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驅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功效。龍腦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痰阻絡、痰迷心竅所致的癲癇、驚厥、抽搐等症狀,而天南星的驅風止痙作用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

二、開竅醒神: 天南星還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可以幫助患者恢復意識,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龍腦丸在治療癲癇等疾病時,往往伴隨有神志障礙,而天南星的開竅醒神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物,促進患者的神志恢復。

龍腦丸中添加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有效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阻塞,配合龍腦的辛涼解表,有助於治療風寒襲肺導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
  2. 和胃降逆: 半夏還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緩解因痰阻氣滯所致的噁心嘔吐,與龍腦丸中其他化痰止咳的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腦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龍腦丸主治「熱痰壅膈,頭目眩重;嶺南瘴氣,意思昏悶;咽喉腫疼,口舌生瘡」,其核心病機為熱痰、濕熱瘴毒壅滯上焦,導致氣機升降失常,痰熱上擾清竅或蘊結咽喉。具體表現可分為三類:

  1. 熱痰證:痰熱壅塞胸膈,阻礙氣機,故頭目昏眩、胸悶不舒。
  2. 瘴氣濕熱:嶺南地區溼熱瘴毒瀰漫,侵襲人體,鬱閉清陽,導致神昏、悶亂。
  3. 上焦火熱:熱毒上攻咽喉口腔,引發腫痛、生瘡。

此方清熱化痰兼顧補氣養陰,既化解痰熱瘴毒,又扶助正氣,符合古人「標本兼治」的思維。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透邪為君

  • 龍腦薄荷(5兩):辛涼透散,清利頭目,解瘴毒鬱熱,為方中主藥。
  • 柴胡(半兩):疏解少陽鬱熱,助薄荷透邪外達。

2. 化痰涼血為臣

  • 生乾地黃(3兩)、麥門冬(2兩):滋陰涼血,清熱生津,防燥熱傷陰。
  • 真蒲黃(1兩):活血消瘀,散結化痰,適用於痰熱互結之證。
  • 木通(1兩):利尿通淋,導火熱下行,從小便出。

3. 益氣養血為佐

  • 人參(1兩)、黃耆(1.5兩):補益肺脾之氣,增強抗邪能力,防瘴氣傷正。
  • 當歸(1兩)、阿膠(1兩):養血和血,滋潤上焦燥熱。
  • 甘草(1.5兩):調和諸藥,緩解咽喉腫痛。

4.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清熱化痰(薄荷、蒲黃)與補氣養血(參、耆、歸、膠)並用,適用於痰熱耗氣傷陰之證。
  • 上下分消:薄荷、柴胡透邪於上,木通利濕於下,符合「病在上取之下」的治法。
  • 標本同治:治標(痰熱瘴毒)的同時,顧護正氣(氣血陰液),尤其針對「瘴氣」這類外邪內傷交雜的病證。

5. 治療原理推演
全方通過辛涼透散、化痰利濕、滋陰養血、補氣托毒的綜合作用,化解上焦痰熱濕毒,恢復氣機升降。其中:

  • 薄荷+柴胡開泄上焦鬱閉,改善頭目昏重;
  • 生地+麥冬+阿膠滋陰制火,緩解口舌生瘡;
  • 參、耆、歸扶助正氣,適應瘴氣環境的體質耗損;
  • 蒲黃+木通疏通痰瘀熱結,從二便分消病邪。

應用情境推測

此方可能用於以下兩類體質患者:

  1. 氣陰兩虛兼痰熱:久病或體弱之人,感受熱邪或瘴氣後,虛實夾雜。
  2. 濕熱瘴區移民:從中原遷居嶺南者,水土不服,濕熱內蘊,正氣不足。

煎服法強調「病上焦飯後服,病下焦空腹服」,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用藥思維,強化藥物作用靶向。

傳統服藥法


龍腦薄荷5兩,真蒲黃1兩,麥門冬2兩,阿膠1兩,甘草1兩半,人參1兩,川當歸1兩,黃耆1兩半,木通1兩,生乾地黃3兩,柴胡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病上焦,飯後用熟水吞下,微嚼破更好;病下焦,空心服。小兒加減與之。
方中生乾地黃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口瘡嘴破口角炎梅尼爾氏病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大便秘結結膜炎癲癇半身不遂排尿困難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慢性肝炎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白喉

相同名稱方劑


龍腦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龍腦1錢,牛黃1分,麝香1錢,朱砂1分,熊膽1分,蘆薈1分,乾蝦蟆灰1分,雄黃1分,胡黃連末1分。 主治:小兒腦疳,羸瘦煩熱。

龍腦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龍腦半分(細研),朱砂1兩(細研,水飛過),鉛霜半兩(細研),鐵粉2兩(細研),人參3分(去蘆頭),龍齒2兩(細研)。 主治:小兒驚癇煩熱,眠卧不安。

龍腦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龍腦1分(細研)丁香1分(末),朱砂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蟾酥半分(研入),牛黃1分(細研),犀角末1分,雄黃1分(細研),天竺黃1分(細研)。 主治:小兒慢驚風及疳熱。

龍腦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七。 組成:草龍腦4兩,白礬(燒沸定)4兩,天南星2兩,半夏2兩半(水浸,切作片,用漿水、雪水1鍾半同煎3-5沸,焙乾,各稱2兩)。 主治:解暴熱,化痰涼膈,清頭目。主治:熱痰壅膈,頭目眩重;嶺南瘴氣,意思昏悶;咽喉腫疼,口舌生瘡。

龍腦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龍腦1錢(細研),麝香半分(細研),牛黃1錢(細研),雄黃1錢(細研),天竺黃1分(細研),胡黃連1分,蘆薈1錢(細研),熊膽1錢(研入),青黛1錢(細研),膩粉半分(研入),蟾酥半分(研入),朱砂1分(細研),蝸牛3-7枚(微炒),雀兒飯甕1分。 主治:小兒驚疳,心神煩躁,體熱瘦瘁,眠卧不安。

龍腦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龍腦1錢(細研),麝香1錢(細研),蟾酥半分(研入),金箔14片(細研),膩粉半錢(研入),天竺黃(細研)半兩,犀角屑半兩,胡黃連半兩,甜葶藶(隔紙炒令黃色)半兩,乾蠍(微炒)半兩,牛黃(細研)1分,雄黃(細研)1分,熊膽(細研)1分,蘆薈(細研)1分,天漿子(微炒)1分,真珠末(研入)1分,朱砂(細研)1分,青黛(細研)1分,田父(炙微黃)1分,土蜂窠1分。 主治:小兒驚疳,心熱搐搦,胸膈多涎,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