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襮丸
YU B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四十引《博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玉襮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玉襮丸主治胃氣上逆,嘔吐不止,半夏可有效抑制胃氣上逆,止嘔止吐。
- 化痰止咳: 半夏還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針對痰多咳嗽的症狀。玉襮丸中常配伍其他化痰止咳藥物,共同發揮作用。
總之,半夏在玉襮丸中起到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胃氣上逆、嘔吐、痰多咳嗽等症狀。
玉襮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止嘔: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玉襮丸為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的方劑,加入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進一步止嘔止痛。
- 助藥力:生薑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玉襮丸中其他藥物,例如半夏、陳皮等,也具止嘔作用,生薑的加入可促進這些藥物吸收,發揮更佳的止嘔效果。
玉襮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止痙: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之效。玉襮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而白附子能有效緩解因風寒襲人、肝風內動引起的抽搐、驚厥等症狀。
- 化痰止咳:白附子具有化痰止咳之效,能有效緩解因痰濁阻肺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狀。玉襮丸中加入白附子,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進一步緩解小兒驚風的症狀。
玉襮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的作用。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化痰散結、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風寒痰阻所致的咳嗽、哮喘、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此外,天南星還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跌打損傷等。在玉襮丸中,天南星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達到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效果。
玉襮丸中添加冰片,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內盛、瘡瘍腫痛等症。玉襮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冰片的清熱解毒功效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除熱毒,緩解咽喉腫痛。
- 開竅醒神: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鎮靜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神昏譫語、頭痛目眩等症。玉襮丸中加入冰片,可輔助其他藥物,增強開竅醒神的功效,緩解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神昏譫語。
總體而言,冰片在玉襮丸中的加入,不僅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更可輔助開竅醒神,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
玉襮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玉襮丸為清熱解毒之劑,白礬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並可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濕疹等疾病。
- 收斂止瀉:白礬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泄瀉。玉襮丸中加入白礬,可以起到收斂腸道、止瀉止痛的作用,提高其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玉襮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 風痰氣厥:指因風邪引動痰濁,阻滯氣機,導致氣逆昏厥、肢體麻木或眩暈等症。
- 攻擊頭痛:風痰上攻頭面,引發頭痛,多見於頭額脹痛、昏沉感。
- 胸膈不利:痰阻胸膈,氣機不暢,出現胸悶、痞滿、呼吸不順。
- 嘔逆食少:痰濁犯胃,胃氣上逆,導致噁心嘔吐、食欲不振。
病機核心:風痰壅盛,氣機逆亂。此方針對痰濁隨風邪上擾,閉阻清竅、窒塞胸膈、犯胃致嘔等病理表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半夏(薑製):
- 主化痰降逆,兼能燥濕,為治風痰要藥。
- 薑汁製後增強溫化痰飲、止嘔之力,針對「嘔逆」「胸膈不利」。
白附子(炮)、天南星(炮):
- 兩者均辛溫燥烈,善祛風痰、止痙痛。白附子偏走上焦,祛頭面風痰,緩解「攻擊頭痛」;天南星通經絡,化痰散結,助半夏開泄痰濁。
- 炮製後毒性減,專注溫化風痰。
白礬(研):
- 酸寒收斂,化痰開閉,能「吐利風熱痰涎」(《本草綱目》),與半夏、南星協同化解痰濁黏滯之性。
龍腦(冰片):
- 辛香走竄,開竅醒神,引藥上行,助君臣藥速達頭面,緩解頭痛昏沉。
薑汁糊丸,薑湯送服:
- 生薑既能佐制半夏、南星毒性,又能溫胃止嘔,強化化痰降逆之效。
組方邏輯
- 君藥:半夏、白附子、天南星——三聯峻化痰濁,兼祛風止痙。
- 臣藥:白礬——斂痰化濁,防止痰涎再生。
- 佐使藥:龍腦——上行開竅;薑汁——和中調藥。
- 全方特點:辛溫燥烈為主,佐以酸收、辛涼,共奏「破痰攻積、開竅降逆」之效,使風痰得化、氣機得順。
配伍原理與臨床思維
- 化痰與祛風並行:針對「風痰」病機,半夏、南星化內痰;白附子祛外風,內外兼治。
- 降逆與開竅同施:半夏降胃氣,冰片升清竅,調暢氣機升降。
- 峻藥緩投:雖用辛燥猛藥,但製為丸劑,以薑湯緩送,減其烈性而持久見效。
適用情境:風痰實證(痰多黏稠、舌苔厚膩、脈滑)兼見氣逆上沖之象,非虛證或陰虛痰熱者可輕投。
傳統服藥法
半夏(湯洗7次,為末,薑汁和作餅子,焙)2兩,白附子(炮),天南星(炮)各2兩,龍腦(研)1分,白礬(研)1分。
前三味為末,研入白礬、腦子令勻,煮薑汁面糊為丸,如豌豆大。
每服20丸,食後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潰瘍等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玉襮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引《博濟》。 組成:半夏(湯洗7次,爲末,薑汁和作餅子,焙)2兩,白附子(炮),天南星(炮)各2兩,龍腦(研)1分,白礬(研)1分。 主治:風痰氣厥,攻擊頭痛,胸膈不利,嘔逆食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