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丸

貓頭丸

MAO TO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肝經 18%
膀胱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6%
腎經 6%
脾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貓頭丸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古人認為貓頭丸主治驚癇、癲狂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與心神不寧、魂魄不守有關。因此,方劑中加入硃砂以鎮心安神,起到安撫神志、止驚定癇的作用。
  2. 解毒辟邪: 古人認為硃砂具有辟邪解毒之功效,可以驅除邪氣,防止疾病入侵。貓頭丸用於治療一些被認為是由邪氣入侵所引起的疾病,如瘟疫、瘴氣等。因此,方劑中加入硃砂以起到解毒辟邪的作用。

貓頭丸方劑中含有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功效。貓頭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濁阻肺、咳嗽氣喘、痰多粘稠、胸悶不舒等症狀,而天南星的燥濕化痰功效可以有效地化解痰濁,使痰液易於咳出。此外,天南星還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痰濁阻滯所致的喘息、咳嗽等症狀。

「貓頭丸」方劑中含有「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收斂止瀉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寒、寒邪入侵所致的腹瀉、泄瀉,白礬可起到收斂腸道、止瀉止痛的作用。
  2. 解毒消腫:白礬具有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瘡瘍、毒蛇咬傷等。在「貓頭丸」中,白礬可能被用於治療與濕熱相關的症狀,或與其他藥物配合,增強解毒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貓頭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貓頭丸主治「瘰疬、馬刀」,即淋巴結結核(癧瘡)或深部淋巴結腫硬成串之症,無論病程新久、已潰未潰皆可應用。此類病症古代多歸因於痰火鬱結、氣血瘀滯或虛勞內傷,而本方通過化痰散結、清熱解毒、調和氣血以達消癧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攻邪消癧

    • 貓頭骨(酥炙):古人取「以形治形」思維,貓性靈動善捕鼠,象徵攻散瘰疬痰核;炙後減其毒性,增活血散結之效。
    • 蝙蝠(朱砂填腹炙焦):蝙蝠夜行屬陰,朱砂鎮驚解毒,二者合用既引藥入陰分,又能清熱化痰,針對痰火鬱結病機。
    • 南星、白礬:南星燥痰散結,白礬化痰蝕惡肉,合用以化解頑痰膠結之瘰疬。
  2. 加減法調和病機

    • 風熱實證:加防風、黃芩、蟬蛻等,疏風清熱,防外邪引動內痰。
    • 虛證或虛勞骨蒸:加夏枯草、玄參、胡黃連,養陰清虛火,標本兼顧。
    • 兼顧氣血津液:當歸、麥門冬等隨證配伍,防攻邪傷正,體現「攻不伐正」思路。
  3. 劑型設計原理

    • 黃蠟為丸:蠟質緩釋藥效,保護腸胃,適用於長期調治。
    • 米飲送服:顧護中焦,助藥力溫和發散;蜜丸含化則潤燥解毒,針對便燥或局部潰瘍。

綜論
此方結合動物藥、礦物藥與植物藥,以「消痰火、散鬱結」為核心,融合「辨證加減」思想,體現古代對瘰疬的多元治法。其用藥思路受傳統「取象比類」與「痰瘀同治」理論影響,針對痰核形成之「本虛標實」病機,配伍層次分明,堪稱癧瘡專方之代表。

傳統服藥法


貓頭骨1個(酥炙),蝙蝠1個(以朱砂3錢填入腹內,瓦上炙焦),南星1兩,白礬1兩。
如風熱實者,加防風、黃芩、山梔、蟬蛻、川芎、連翹、桔梗各5錢;虛者,加夏枯草2兩;虛勞骨蒸,加玄參1兩,胡黃連5錢;汗多,加牡蠣3錢;有咳,加麥門冬1兩;血虛,加歸、芍、生地;氣
上為末,用黃蠟溶化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0丸,臨臥米飲送下;便燥,用蜜為丸,空心及夜臥含化3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貓頭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貓頭骨1個(酥炙),蝙蝠1個(以朱砂3錢填入腹內,瓦上炙焦),南星1兩,白礬1兩。 主治:瘰癧,馬刀,不問遠年近日,巳破未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