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附丸中包含天南星,其原因如下:
- 相輔相成: 天南星辛溫燥散,善於祛風痰,而白附子甘辛溫燥,長於止咳平喘。二者相配,一散一收,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痰濕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
- 相互制約: 天南星性溫燥,容易耗傷津液,而白附子性潤滑,能滋潤肺燥。二者搭配,既能發揮祛風痰的功效,又能防止燥邪傷肺。
白附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藥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止血。與白附等藥材配伍,能增強其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並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 防腐保質: 白礬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能有效抑制藥材腐敗變質,延長藥丸的保存時間,確保藥效穩定。此外,白礬還能提高藥丸的硬度和穩定性,防止藥丸變形或碎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附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傳統古籍載白附丸主治「風痰」,此證多因風邪夾痰,上擾清竅或阻絡所致,症見小兒驚風、痰涎壅盛、口眼喎斜、抽搐昏蒙等。其立方核心在於祛風滌痰,尤適用於痰濕凝結兼風動之候。
組成與方義解析
白附子(君藥)
- 性辛溫,專入陽明經,善祛風痰,止痙搐,為治風痰壅盛、頭面諸疾之要藥。其力上行,能引藥勢達於巔頂,散頭面風邪。
南星、半夏(臣藥)
- 二藥皆經雪水浸曬九次(即「九轉南星」製法),雪水性寒,去其燥烈之毒,增其化痰息風之效。
- 南星苦辛溫,專走經絡,祛風痰、解痙厥;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和中,二者協同強化祛痰定驚之功。
白礬(佐藥)
- 酸澀寒,能化痰涎、收濕濁,兼解南星、半夏之毒。其性收斂,可防風痰疏散太過,助痰涎從下而消。
薑汁糊丸(使藥)
- 生薑汁辛溫,既能制諸藥之毒,又可溫化痰飲,助藥力布散。薄荷湯送服,取其輕清宣透,疏風熱、醒神竅,導藥上行。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風痰並治」為綱:
- 祛風:白附子為首,配南星搜剔經絡風邪,直擊風痰上擾之病機。
- 化痰:半夏、南星燥濕滌痰,白礬斂痰化涎,三藥分消痰濕之標。
- 製法深意:雪水九浸九曬,既減毒性,又取「寒制熱」之意,平衡溫燥;薑汁調和,既助藥勢,又護胃氣。
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小兒風痰,然其組方思路可推廣至成人風痰阻絡之證,如痰阻頭痛、風痰眩暈等。然須辨痰濕偏重與風邪輕緩,調整配伍比例。全方側重「溫化辛散」,痰熱熾盛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南星2兩, 半夏(二味用冬藏雪水於六月六日浸起,曬乾,又浸,凡九次方用。)1兩,白附子1兩, 白礬1兩。
上為細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1歲兒服8丸,用薄荷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附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六一引《新效方》。 組成:南星8兩(切片),白礬半兩(末),白附子2兩。 主治:風痰。
白附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六。 組成:白附子2兩(鹽水炒黑),黑附子2兩(鹽水炒),黃狗頭骨4兩(炙灰)。 主治:白崩經久,脈微者。
白附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三十八。 組成:南星2兩,半夏(2味用冬藏雪水于6月6日浸起,曬乾,又浸,凡9次方用。)1兩,白附子1兩,白礬1兩。 主治:小兒咳嗽有痰,感冒發熱,吐瀉,心神不安。
白附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牛膽星1兩(須用黃枯牛膽,臘月粉南星,親手脩台風乾,隔1年用。牛膽,須入3-4次者佳),大陳半夏半兩,粉白南星1兩(切作片,用臘雪水浸7日,去水曬乾),枯白礬2錢半。 主治:風痰。
白附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劉氏家傳》。 組成:白附子(生)2個,天南星(炮)半兩,全蠍37枚,人參2錢,白僵蠶(麸炒)14個,朱砂1錢,腦、麝、乳香各少許。 主治:小兒因驚,或風涎盛,手足欲動之疾,天釣眼睛,搐掣手腳;涎潮心捨,叫喚不應,並夾驚傷寒、驚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