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水調膏中添加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天南星性溫,味辛苦,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效。水調膏常用於治療痰溼咳嗽、哮喘等症,天南星的加入能有效化解痰溼,緩解呼吸道症狀。
- 祛風止痛: 天南星亦具祛風止痛之功,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水調膏中加入天南星,可增強其祛風止痛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水調膏」方劑中含有「白礬」,其主要原因為:
-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治療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特別適用於外用膏藥,可加速傷口癒合。
- 消炎止癢: 白礬亦具消炎止癢的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治療皮膚炎症、濕疹、瘙癢等,因此常加入膏藥中,減輕皮膚不適。
總之,白礬在水調膏中主要發揮收斂止血、消炎止癢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調膏之主治功效分析
水調膏的組成主要為天南星與白礬,兩者合用,可見於多種古籍,且多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具備一定的解毒消腫之功效。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從古籍描述來看,水調膏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各種瘡瘍腫痛初起,紅腫熱痛之症。
- 《是齋百一選方》提到「治一切腫毒水調膏」,直接表明其治療腫毒的用途。
- 《奇效良方》則將其定位於「治癰疽毒熱,赤焮疼痛」,強調其針對熱毒引起的癰疽疼痛有效。
- 《証治準繩‧瘍醫》亦有「治癰疽毒熱,赤焮疼痛」的記載,與《奇效良方》相呼應。
- 《雜病源流犀燭》中,指出「傷在頭面,急用水調膏,和雄黃敷瘡上,腫漸消為度」,可見其能處理頭面部的瘡瘍腫痛。
這些記載都說明,水調膏能針對熱毒壅盛引起的紅腫熱痛,具有明顯的消腫止痛效果。
2. 針對風邪,初傳經絡:
除了瘡瘍腫毒,水調膏亦常用於治療破傷風初期,且特別強調「風邪欲將傳播經絡而未入深者」的狀況。
- 《雜病源流犀燭》提到「凡破傷風有口噤身強直者(宜玉真散)。有發熱紅腫風邪,欲傳經絡而未深入者(宜水調膏)」。
- 《古今醫鑑》、《濟陽綱目》也皆提及水調膏能「治初破傷風,熱紅腫,風斜欲將傳播經絡而未入深者」。
- 《雜病廣要》亦提及「水調膏,治初破傷風,熱紅腫,風邪欲將傳播經絡而未入深者」。
這些論述都說明,水調膏對於風邪引起的初發破傷風,在病邪尚未深入之時具有良好的療效。
3. 散瘀化結,促使膿液排出:
部分文獻亦提到,水調膏可輔助促使已成膿的腫毒潰破,並幫助膿液排出。
-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退腫散,癰疽腫毒通用」,「蜜水調膏,以外抹收入,留最高處如錢勿敷。如已破,切忌藥入瘡口,恐痛。斂毒排膿,不致潰爛,屢效」。
- 《外科集驗方》亦有相似的記載,「上為細末,蜜水調膏,從外抹收入,留最高處如錢勿敷。如已破,切忌藥入瘡口,恐痛。斂毒排膿不致潰爛,屢效」。
這些文字表明,水調膏具有一定的散瘀化結作用,不僅能消腫,還可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瘡瘍癒合。
治療原理分析:
水調膏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成分與應用方式加以分析:
- 天南星: 性味辛溫,歸肝、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能夠針對體內濕熱毒邪,發揮一定的解毒作用。其性味辛散,亦有助於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白礬: 性寒味酸澀,歸肺、脾、肝經,具有收斂解毒、消腫止血的作用。能針對熱毒造成的腫脹,收斂邪氣,並能止血、防止進一步的感染。
兩藥合用,既能燥濕化痰,祛風解毒,又能收斂止血、消腫止痛,相互協同,共同發揮療效。
此外,以水調和成膏外敷,能夠直接作用於患處,加速藥效滲透,更迅速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水劑本身亦有清涼之效,可緩解熱毒帶來的灼熱感。
綜上所述,水調膏主要針對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以及風邪引起的破傷風初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瘀化結、促使膿液排出的功效。其治療原理在於天南星的辛散解毒與白礬的收斂止痛的協同作用,再輔以外敷的治療方式,共同達到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兩,黃柏1兩,黃芩1兩,鬱金1兩,大黃1兩,梔子1兩,白芥子1兩,烏魚骨1兩,地龍1兩,白僵蠶1兩,密陀僧1兩,白及1兩,寒食面2兩,木鱉仁半兩,盆消半兩。
上為細末,新甜水調如膏。
攤江箔紙上,貼瘡上,痛疼立止。發背惡瘡大者,日1換,5日大效。黃水盡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水調膏, 出處:《百一》卷十六引葉道人方。 組成:小粉不拘多少。 主治:一切腫毒。
水調膏, 出處:《百一》卷十六。 組成:天南星(生,爲末)、白礬(細研)各等分。 主治:風毒癰癤。
水調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八引《衛生家寶》。 組成:寒粟米不拘多少。 主治:風熱腫毒,結聚未成頭者。
水調膏, 出處:《百一》卷十六。 組成:黃皮、白蘞、甘草各等分。 主治:拔毒,止痛,消腫。主治:軟癤及一切腫毒。
水調膏,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 組成:杏仁(去皮,細研)、白面各等分。 主治:初起破傷風,熱紅腫,風邪欲將傳播經絡而未入深者。
水調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施園端效方》。 組成:黃連1兩,黃柏1兩,黃芩1兩,鬱金1兩,大黃1兩,梔子1兩,白芥子1兩,烏魚骨1兩,地龍1兩,白僵蠶1兩,密陀僧1兩,白及1兩,寒食面2兩,木鱉仁半兩,盆消半兩。 主治:一切惡瘡腫毒痛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