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烏膏

飛烏膏

FEI W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2%
膀胱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11%
腎經 11%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飛烏膏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如下:

  1.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飛烏膏多用於治療驚悸、失眠、癲癇等症,硃砂可起到鎮靜安神、平息躁動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2. 解毒止痛: 硃砂亦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毒蟲咬傷等。飛烏膏中若含有毒蛇、蠍子等毒物,則硃砂可起到解毒止痛的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

飛烏膏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生肌: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能止血、生肌,促進傷口癒合。飛烏膏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等,白礬的收斂作用能有效控制出血,加速傷口修復。
  2. 殺菌止癢: 白礬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防止感染。同時,白礬也能止癢,緩解因外傷引起的疼痛和瘙癢。在飛烏膏中,白礬的殺菌止癢作用能有效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飛烏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妒乳」(乳頭淺熱瘡)、濕熱瘡瘍及浸淫性皮膚病變,其特徵為:

  1. 病灶性質:瘡面濕潤、滲黃汁、癢痛交作,或伴隨糜爛(如乳瘡、陰蝕、小兒頭瘡)。
  2. 病程特點:反覆難癒(「動經年月」),具濕熱毒邪纏綿之象。
    從主治描述可見,本方適用於濕熱蘊毒所致之皮膚、黏膜潰瘍,尤其滲出明顯者,兼顧殺蟲(疳蝕)、斂瘡(黃爛)、止癢(陰蝕癢濕)之效。

組成與藥理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燒朱砂作水銀上黑煙(細粉)
    • 此為朱砂(HgS)高溫煅燒後昇華的水銀氧化物(HgO),古代視為「輕粉」類物質,具殺蟲解毒、燥濕斂瘡之效。其微細粉末可吸附滲出液,直接作用於瘡面。
    • 現代觀點:含汞化合物能抑制細菌、寄生蟲,但需注意其毒性。
  • 礬石(燒粉)
    • 應為白礬(明礬,KAl(SO₄)₂·12H₂O)煅燒後的枯礬,強化收濕止癢、防腐止血功效。枯礬孔隙結構可乾燥瘡面,減少滲出。

2. 劑型與輔料

  • 甲煎和之
    • 「甲煎」可能指以動物甲殼(如龜甲)煎製的黏合劑,或為「蠟脂」類基質(如《外臺祕要》載甲煎多含蜂蠟、油脂)。此劑型可延長藥效,適用於慢性潰瘍。
  • 散劑應用
    • 直接以乾粉外敷,針對滲出較多之瘡面,利用藥粉吸濕、殺菌特性,且便於調整用量。

3. 治療原理推論

  • 燥濕解毒
    • 朱砂黑煙與礬石均為礦物藥,性燥,能吸收瘡面滲液,抑制微生物繁殖(「百療不瘥」暗示感染或濕毒纏結)。
  • 斂瘡生肌
    • 枯礬促進瘡面收斂,減少潰瘍擴散(「侵淫為長」);朱砂可能通過汞離子沉澱蛋白質,形成保護層。
  • 局部消炎止癢
    • 對「癢濕」「蝸瘡」等,礦物粉的物理吸附與化學抑菌作用可緩解症狀。

總結

飛烏膏以礦物藥配伍,透過「燥、斂、殺」三法,針對濕熱毒邪所致的皮膚黏膜病變。其設計注重:

  1. 直接局部作用:藥物細粉便於接觸瘡面,吸附滲出物。
  2. 劑型靈活調整:膏劑(脂型)保護慢性潰瘍,散劑處理急性滲出。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以毒攻毒」與「燥濕斂瘡」的直觀思路,尤其適用於頑固性濕瘡。

傳統服藥法


燒朱砂作水銀上黑煙(1名細粉者)3兩,礬石3兩(燒粉)。
上以絹篩了,以甲煎和之令如脂。以敷乳瘡,日3次,作散者不須和,有汁自著可用散。
本方改為散劑,名「飛烏散」。(見原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單純性疱疹皮膚癬菌病(頭,鬍鬚)肥胖

相同名稱方劑


飛烏膏, 出處:《外台》卷三十四引《集驗方》。 組成:燒朱砂作水銀上黑煙(一名細粉者)3兩,礬石3兩(燒粉)。 主治:婦人,女子乳頭生小淺熱瘡,搔之黃汁出侵淫爲長,百療不瘥,動經年月,名爲妒乳;亦治諸熱瘡,黃爛侵淫汁瘡,蜜瘡,丈夫陰蝕癢濕,諸小兒頭瘡疳蝕,口邊肥瘡,蝸瘡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