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風散方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鎮風散主治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白礬可清熱除濕,止癢止痛,輔助主藥發揮療效。
- 收斂生肌: 白礬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滲出,有助於治療因風濕痺痛引起的皮膚損傷。
總而言之,白礬在鎮風散中起到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的功效。
鎮風散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對於風邪入絡、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可起到鎮靜安神、平息風火的作用。
- 化瘀止痛: 硃砂亦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對於風邪入絡所致的疼痛、麻木、痺痛等症狀,可起到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作用。
因此,鎮風散中加入硃砂,可有效治療風邪入絡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鎮心安神、化瘀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風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鎮風散為治療破傷風之危急方劑,主治「破傷風」且「諸藥不效,事在危急者」。破傷風以風毒內侵、筋脈拘急為核心病機,傳統認為外傷後風邪由創口襲入,引動肝風,導致牙關緊閉、角弓反張、抽搐昏僕等症。此方針對風毒深伏、病情危急之證,用於他藥無效時,以鎮痙熄風、解毒定驚為主要目標。若患者因破傷風或類似「豬羊等風」(可能指動物咬傷後之痙攭重症)而昏迷不省人事,可加重劑量,並配合外灸傷處以通陽醒神。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鰾膠(切段,微焙)
- 鰾膠為魚鰾製成之膠,傳統認為其性溫潤,具滋陰養血、熄風止痙之效。焙後質地酥脆,便于研末,可能強化其走竄之性,助藥力透達筋脈以緩解拘急。
杭粉(焙黃)
- 「杭粉」可能為鉛粉(鹼式碳酸鉛)或滑石粉等礦物藥,焙黃後減其寒性,增溫澀之效。鉛粉傳統用於解毒斂瘡、鎮驚安神,或藉其重鎮之性抑肝風內動。然需注意其毒性,古代常用於急症以「以毒攻毒」。
皂礬(炒紅色)
- 皂礬(綠礬)炒製後轉為紅褐色(即煅皂礬),性味酸澀微涼,能解毒燥濕、消積殺蟲。此處可能取其收斂瘡口、防止風毒深陷,並通過硫鐵成分緩解肌肉痙攭。
朱砂(另研)
- 朱砂為傳統重鎮安神要藥,清心鎮肝、定驚止痙,針對破傷風之神昏抽搐,直接抑制亢奮之風陽。
全方配伍思維
- 攻毒與鎮風並行:鰾膠熄風養筋為君,朱砂鎮驚為臣,佐以杭粉、皂礬解毒收澀,共奏急症治標之功。
- 外用內服結合:服用後以熱酒送服增強行藥力,外灸傷處則激發陽氣,促使風邪外透。
- 「醒神知痛為吉兆」:強調治療後神志轉清、疼痛反應恢復,即風毒得散、氣血復通之象。
此方反映古代對破傷風急症「毒-風-痙」病機的處理邏輯,雖用藥峻烈(如鉛粉、朱砂),但契合「危急時權宜用之」的傳統思維。
傳統服藥法
鰾膠(切段,微焙)1兩,杭粉(焙黃)1兩,皂礬1兩(炒紅色),朱砂(另研)3錢。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無灰熱酒調服;如豬羊等風,發時昏到,不省人事者,每服3錢。外灸傷處7壯,知疼痛者乃為吉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鎮風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鳔膠(切段,微焙)1兩,杭粉(焙黃)1兩,皂礬1兩(炒紅色),朱砂(另研)3錢。 主治:破傷風。諸藥不效,事在危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