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滾涎丸

朱砂滾涎丸

ZHU SHA GUN X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儒門事條》卷十五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5%
大腸經 15%
心經 15%
膀胱經 7%
肝經 7%
腎經 7%
胃經 7%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硃砂滾涎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硃砂。硃砂,作為中藥,有著重要的藥理作用,通常被認為具有安神、清熱和解毒的功效。在硃砂滾涎丸的組成中,加入硃砂主要是因為其特有的鎮靜效果,能夠有效緩解由心神不寧或焦慮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失眠多夢或心悸。硃砂的特性使其能夠穿透心腦,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幫助調節情緒。此外,硃砂還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這對於改善口腔潰瘍或其他與口腔相關的疾病有著積極的影響。綜合來看,硃砂不僅為硃砂滾涎丸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也提升了該方劑的療效,使其在緩解症狀的同時,增強了對整體健康的促進作用。這使得硃砂滾涎丸在臨牀應用中受到廣泛重視。

硃砂滾涎丸中添加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固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汗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白礬,可收斂口腔黏膜,抑制涎液分泌過多,達到止涎的目的。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解毒散結、消腫止痛。部分涎液過多症狀可能與熱毒蘊結、痰濕壅盛有關,白礬可清熱解毒,輔助止涎。

硃砂滾涎丸中加入赤石脂,主要是因為赤石脂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固澀止瀉: 赤石脂味甘澀,性涼,能收斂止瀉,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硃砂、龍骨等共同作用,可有效抑制涎液分泌過多,達到止瀉固澀之效。
  2. 清熱解毒: 赤石脂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降低體內熱毒,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口舌生瘡、涎液增多等症狀,配合硃砂的安神鎮驚作用,可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朱砂滾涎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松崖醫徑》,原名「朱砂滾涎散」,後《增補內經拾遺方論》據劑型改為丸劑,主療「五癇」。五癇乃古代對癲癇發作之統稱,依臟腑分類(如心癇、肝癇等),其病機多與風痰上擾、痰火閉竅相關。方名「滾涎」即暗示其效在於滌痰逐涎,平息內風,故推測其主治癇證發作時痰涎壅盛、神昏抽搐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朱砂(水飛)

    • 性味甘微寒,入心經,具重鎮安神、清心定驚之效。
    • 針對癇證痰火擾神所致的神志昏亂,以鎮攝浮越之心火,為方中君藥。
  2. 白礬(生用)

    • 酸澀寒,擅化痰開閉,燥濕祛痰,尤善化「頑痰」與「風痰」。
    • 與朱砂相配,一鎮一化,共除痰熱蒙蔽之病機,為滌痰要藥。
  3. 赤石脂

    • 甘澀溫,功能澀腸固脫,但在此方中非主收澀,可能取其「質重墜痰」之性,助痰涎從下而泄;或搭配硝石調和寒熱,防礬、硝過於峻利。
  4. 硝石

    • 苦咸寒,能破堅散結、瀉下通腑,與白礬合為「礬硝」配伍,可逐痰涎從二便出,古人謂其「滾痰」之力迅疾。
  5. 蒜膏為丸

    • 大蒜辛溫,能通陽散結、辟穢化濁,其辛散之性助藥力透達,丸劑緩圖且減硝石、朱砂之刺激性。
  6. 荊芥湯送服

    • 荊芥辛微溫,輕揚疏散,既可宣通壅滯之痰氣,又引藥上行入絡,兼制諸藥寒涼之偏。

組方邏輯與整體作用
全方以「鎮驚滌痰」為核心:

  • 重鎮與滌痰並行:朱砂鎮心定驚,白礬、硝石蕩滌頑痰,赤石脂佐制。
  • 上下分消痰涎:硝石通腑下泄,白礬化痰上湧(古代認為礬有湧吐痰涎之效),赤石脂固護中焦。
  • 辛開苦降:蒜膏與荊芥之辛散,協同礬、硝之降泄,調暢氣機,痰去則風熄癇止。

此方體現「治癇先治痰」之古法,針對痰熱夾風之證,通過豁痰開竅、鎮驚熄風以截斷癇發,屬「急則治標」之劑。

傳統服藥法


朱砂(水飛)、、白礬(生用)、赤石脂、硝石各等分。上為細末,研蒜膏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0丸,食後荊芥湯送下。
(《松崖醫徑》卷上)。本方原名朱砂滾涎散,與劑型不符,據《增補內經拾遺方論》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品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癲癇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朱砂滾涎丸, 出處:《儒門事條》卷十五。 組成:朱砂(水飛)、白礬(生用)、赤石脂、硝石各等分。 主治:五癇。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