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濕二號膏

皮濕二號膏

PI SHI ER H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6%
脾經 22%
肺經 13%
腎經 13%
大腸經 13%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皮濕二號膏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止癢: 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燥濕、止癢止血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糜爛等濕疹、皮炎等症狀,地榆能有效清除濕熱,緩解瘙癢,促進皮膚癒合。
  2. 收斂生肌: 地榆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潰瘍面癒合,防止感染。對於皮濕二號膏所針對的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地榆能促進創面修復,減少炎症,加速病症痊癒。

皮濕二號膏中使用密陀僧,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殺蟲: 密陀僧性寒燥,具有很好的燥濕止癢、殺蟲止癢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滲出、糜爛等症狀,密陀僧能有效地抑制病菌生長,減少炎症反應,達到止癢止癢的目的。
  2. 收斂生肌: 密陀僧亦具收斂生肌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使皮膚組織再生,減輕皮損,有助於皮濕等皮膚病的修復。

因此,皮濕二號膏中使用密陀僧,正是利用其燥濕殺蟲和收斂生肌的功效,以治療濕疹等皮膚病。

「皮濕二號膏」中加入凡士林,主要原因有二:

  1. 滋潤保濕: 凡士林是一種礦物油,具有良好的封閉性,能鎖住皮膚表面水分,防止水分流失,達到滋潤保濕的效果。對於乾燥、脫屑的皮膚病,能有效緩解症狀。
  2. 保護屏障: 凡士林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隔絕外界的刺激和感染,保護受損的皮膚,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能減少搔抓引起的感染,加速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皮濕二號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慢性濕疹」,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慢性濕疹多因風濕熱邪長期蘊結皮膚,或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其特點為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色素沉著,或伴隨輕度滲液、瘙癢反覆。此膏外用,旨在燥濕收斂、解毒潤膚,緩解慢性濕疹之糜爛、滲出及瘙癢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地榆粉(46克)

    • 性味苦酸微寒,歸肝、大腸經,傳統用於解毒斂瘡、涼血止血。
    • 現代藥理顯示,地榆含鞣質及皂苷,具收斂作用,能減少組織液滲出,促進創面癒合,適用於濕疹滲出階段。其抗菌抗炎特性亦助緩解皮膚感染風險。
  2. 密陀僧(62克)

    • 為鉛的氧化物(PbO),性味咸辛平,傳統外用可燥濕殺蟲、收斂防腐。
    • 古代常用於瘡瘍潰爛、濕疹疥癬,其收澀之性能減少滲液,抑制皮膚分泌物。然其重金屬性質需慎用(此處僅分析原理,不涉安全性)。
  3. 凡士林(125克)

    • 近代西醫基質,中醫外治中類似「油膏」載體,具潤膚保濕之效。
    • 能調和藥粉,形成保護膜,防止皮膚乾裂,適合慢性濕疹之乾燥肥厚狀態,助藥物緩釋。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燥濕與潤膚並行:地榆與密陀僧協同燥濕收斂,控制滲出;凡士林潤膚防燥,平衡前兩者之燥性,避免過度刺激。
  • 標本兼顧:地榆清熱解毒治本,密陀僧斂瘡治標,凡士林維護皮膚屏障,契合慢性濕疹「虛實夾雜」病機。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中醫外治「乾濕調衡」思路,通過收斂、潤養雙向調節,改善慢性濕疹之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地榆粉46克,密陀僧(研勻)62克,凡士林125克。調膏。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皮濕二號膏外用,不可內服。使用時應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如果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皮濕二號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地榆粉46g,密陀僧(研勻)62g,凡士林125g。 主治:慢性濕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