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在燙傷膏方劑中,主要因其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
地榆性寒,味苦澀,歸肝、脾經。其藥理研究表明,地榆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同時具有抗炎、抗氧化、促進傷口癒合等作用。對於燙傷引起的紅腫、疼痛、出血等症狀,地榆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地榆作為燙傷膏的組成成分,可有效控制出血,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是治療燙傷的重要藥材之一。
乳香在燙傷膏中作為重要的組成成分,其藥用價值在於: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燙傷後局部組織損傷,瘀血積聚,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生肌止痛:乳香具有生肌癒合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組織再生,加速傷口癒合。其止痛效果也能減輕燙傷後的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適度。
因此,乳香在燙傷膏中發揮着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有助於促進燙傷癒合,改善患者的症狀。
燙傷膏中加入凡士林,主要基於其潤滑、保護及促進傷口癒合的特性。
凡士林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隔絕空氣和水分,避免傷口受到二次感染。其潤滑特性有助於減少傷口與敷料的摩擦,減輕疼痛。此外,凡士林能促進傷口組織的癒合,並維持傷口周圍皮膚的水分平衡,防止乾燥和龜裂。
總而言之,凡士林在燙傷膏中的加入,有助於保護傷口、減輕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是燙傷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燙傷膏主治「一二度燙傷」,即古代所稱「湯火傷」,其特徵為皮膚紅腫、起水皰(未至深層組織壞死)。傳統中醫認為,燙傷乃火熱之邪外襲肌膚,導致「熱毒蘊結、血肉腐壞」,故治法首重「清熱解毒、斂瘡生肌」,兼需「止痛潤膚」,此方劑即針對此病機設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地榆面(6錢)
- 核心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收斂。
- 推理邏輯:地榆性微寒,自古為治燙傷要藥(《日華子本草》載其「敷湯火傷」)。其含鞣質與沒食子酸,能迅速沉澱蛋白質,形成保護膜,減少滲出,促進創面乾燥,符合「收斂」之效;同時清解熱毒,防止火邪內蘊化膿。
乳香粉(4錢)
- 核心作用:活血止痛、生肌去腐。
- 推理邏輯:乳香辛散苦瀉,能行氣血之滯(《本草綱目》謂其「消癰疽諸毒」)。燙傷後局部氣血瘀滯,發為腫痛,乳香可通絡散瘀以止痛;其揮發油成分亦能輕微刺激創面,加速循環,助新生組織修復。
凡士林(4兩)
- 輔助作用:潤膚護瘡、調和藥性。
- 推理邏輯:凡士林為近代西藥基質,古代雖無,但類比傳統「脂類賦形劑」(如麻油、蜂蠟)之效。其惰性特質可隔絕創面與外界,防止感染;油潤特性避免乾裂,助藥力持久滲透,契合「潤膚」需求。
【方劑協同效應】
- 清斂並行:地榆清熱解毒配合乳香活血,既防熱毒鬱結,又免收斂過甚致瘀。
- 動靜相佐:乳香行散之力與地榆固澀之性相制衡,達到「斂瘡不滯邪,散瘀不傷正」的效果。
- 外護內治:凡士林為載體,使藥物敷貼後形成物理性保護層,同時緩釋藥效,局部持續發揮作用。
此方結構簡練,緊扣燙傷初期「毒、痛、損」三大關鍵,體現中醫外治「標本兼顧」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生地榆面6錢,乳香粉4錢,凡士林4兩。
解毒止痛,潤膚收斂。
上調勻成膏。
塗紗布上外貼,或製成油紗條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外用,不可內服。
- 使用時應注意皮膚的清潔,避免感染。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燙傷膏, 出處:《趙柄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榆面6錢,乳香粉4錢,凡士林4兩。 主治:解毒止痛,潤膚收斂。主治:一二度燙傷。
燙傷膏,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大黃末30g,地榆末60g,麻油500ml,黃蠟60g。 主治:清火,解毒,收斂。主治:水火燒燙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