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藥膏
HONG Y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熱 (1.35)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胃經 50%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藥膏」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紅藥膏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皮膚感染等,石膏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 收斂生肌: 石膏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滲液。對於紅腫熱痛的傷口,石膏的清熱解毒和收斂生肌作用,可有效緩解症狀,加速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石膏在「紅藥膏」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皮膚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紅藥膏中加入芥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芥子性溫,入肺、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紅藥膏多用於跌打損傷、風寒濕痺等病症,芥子可配合其他藥物,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消腫止痛。
- 活血化瘀,散瘀止痛: 芥子亦有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紅藥膏中加入芥子,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的效果,提高藥效。
紅藥膏中添加凡士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 增強藥效: 凡士林具有良好的封閉性,能將藥物成分緊緊鎖在皮膚表面,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提高藥效。同時,凡士林還能減緩藥物揮發,防止藥效流失。
- 改善藥膏質地: 凡士林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使藥膏更容易塗抹,並有助於藥膏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避免藥物刺激皮膚,減少藥物過敏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藥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外用主治「銀屑病」(古稱「白疕」、「乾癬」),其特徵為皮膚紅斑、鱗屑、瘙癢,病機多與血熱、風燥、瘀毒有關。古代醫家認為,此類頑疾需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活血透皮之法治療。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石膏(主藥)
- 性味辛甘大寒,傳統用於清熱瀉火、收濕生肌。
- 外用能減輕皮膚炎症反應,對紅斑、熱毒型皮損有涼血鎮靜之效。
樟丹(黃丹,即鉛丹)
- 性味辛微寒,有毒,傳統功效為拔毒生肌、收斂殺蟲。
- 其成分(四氧化三鉛)能抑制表皮過度增生,減少銀屑病鱗屑,但因毒性需慎用。
芥子氣(化學成分)
- 非傳統中藥,為現代西醫用於銀屑病的細胞毒性物質(起泡劑)。
- 通過抑制皮膚細胞過度增殖(尤其針對角質形成細胞),但可能引發刺激性皮炎。
凡士林(基質)
- 作為賦形劑,潤澤皮膚、緩解乾裂,並助藥物附著滲透。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與攻毒並行:生石膏清解血熱,樟丹拔毒斂瘡,針對銀屑病「熱毒瘀結」核心病機。
- 細胞毒性控制增生:芥子氣直接抑制異常增殖的角質細胞,雖非中醫理論,但與傳統「蝕瘡去腐」思路暗合。
- 賦形劑調和:凡士林潤燥,緩解芥子氣的刺激性,並促進藥粉均勻分布。
四、潛在治療機轉
此方結合中藥清涼收斂與西藥細胞抑制作用:
- 抑制角化異常:芥子氣與樟丹協同減緩表皮增厚。
- 抗炎退紅:生石膏降低局部發熱反應,緩解血熱型紅斑。
- 物理性保護:凡士林形成屏障,減少水分流失與外界刺激。
此方體現中西醫結合思維,然須注意其成分毒性(如鉛丹、芥子氣),臨床應用需嚴格控制劑量與療程。
傳統服藥法
生石膏 3500克,樟丹1500克,芥子氣1毫升,凡士林5000克。
將芥子氣緩慢滴入半凝固狀態(30℃)的凡士林內,邊滴邊攪拌,然後加入 生石膏及黃丹(均研極細末並過篩)。
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紅藥膏外用,不可內服。
- 使用前應先將患處清洗乾淨,然後塗抹紅藥膏。
- 紅藥膏使用後,如有皮膚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藥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生石膏3500g,樟丹1500g,芥子氣1ml,凡士林5000g。 主治:銀屑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