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金刀散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腫止痛: 松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瘀血等症狀,松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收斂生肌: 松香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配合其他藥物,能加快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
因此,聖金刀散中加入松香,能有效治療外傷引起的腫痛、瘀血、傷口感染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聖金刀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狀,白礬能起到收縮血管、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快速止血。
- 燥濕殺蟲:白礬亦能燥濕殺蟲,對於濕熱瘡瘍、濕疹等病症,白礬能抑制濕熱,殺滅病菌,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聖金刀散中加入白礬,有助於提升止血、消炎、殺菌等療效,對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出血、濕熱瘡瘍等病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如聖金刀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療「癰疽發背、諸般潰爛、棒毒金瘡」,皆屬外科瘡瘍潰破或外傷出血之症。古籍所述「脫腐生新,收斂止血燥濕」點明其核心功效:
- 脫腐:促進壞死組織脫落,適用於潰爛瘡面。
- 生新:輔助瘡口新生,為後續「生肌散」「玉紅膏」等生肌藥物奠定基礎。
- 收斂止血:針對金瘡出血,快速斂瘡固表。
- 燥濕:化解瘡口滲液濕濁,防止濕邪浸淫。
此方為外治散劑,用於瘡瘍中期(腐肉未盡)至後期(血止生肌過渡階段),強調「先止後養」的治療層次,與後續生肌藥物形成連續性療法。
【組成與藥理邏輯解析】
1. 松香末(7兩)
- 性味歸經:苦甘溫,入肝、脾經。
- 傳統功效:
- 《本草綱目》載其「燥濕殺蟲,拔毒生肌」,為外科常用藥。
- 止血作用顯著,尤適用於金瘡出血(如刀斧傷),能形成保護膜。
- 防腐抗菌,減少瘡面感染,助腐肉脫離。
2. 枯礬(1兩5錢)
- 性味歸經:酸澀寒,入肺、肝、脾經。
- 傳統功效:
- 強效收斂燥濕,促使組織蛋白凝固(現代藥理:凝固蛋白抑菌)。
- 與生礬相比,煅製後刺激性降低,更適合開放性傷口。
- 抑制瘡面滲液,防止濕爛擴散。
3. 生礬(1兩5錢)
- 性味歸經:酸寒,入脾、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未煅之礬,性更峻烈,解毒殺蟲力強。
- 與枯礬配伍,形成「收斂+解毒」雙效,兼顧止血與防腐。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止血-燥濕-防腐」協同:
- 松香以「黏滯性」物理止血,搭配枯礬化學性收斂,強化止血效果。
- 生礬與枯礬同用,既燥濕斂瘡,又解瘡毒(如棒毒化膿),防熱毒內攻。
藥性平衡:
- 松香溫性緩和枯礬、生礬之寒,避免過度寒凝礙肌。
- 枯礬、生礬比例相同,取其「緩急相濟」:生礬速效解毒,枯礬持久收斂。
後續治療銜接:
- 初期止血後,瘡面「焮痛作膿」為正氣抗邪反應,此時換藥「生肌散」助膿排出、促進肉芽生長,符合中醫「腐去則新生」之理。
總結
此方以礦物礬類(收斂解毒)與樹脂類(止血生肌)結合,形成「外固內清」之力,專門針對癰疽潰爛、金瘡出血等「濕毒瘀滯」病機,體現中醫外科「祛腐不傷正,止血不留瘀」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松香末7兩,枯礬1兩5錢,生礬1兩5錢。脫腐生新,收斂,止血燥濕。
上為極細末,罐密收貯。
摻傷處,紙蓋絹扎;血止3-4日後,必焮痛作膿,換摻生肌散,3日3次,其疼即止;以後日用蔥湯洗之,換搽玉紅膏長肉生肌。避風為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金刀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松香末7兩,枯礬1兩5錢,生礬1兩5錢。 主治:脫腐生新,收斂,止血燥濕。主治:癰疽發背,諸般潰爛,棒毒金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