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礬紅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白礬,可幫助收斂血管,減少出血,並有助於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白礬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礬紅丸中加入白礬,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緩解炎症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紅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痧氣攻痛」。古代所謂「痧氣」,泛指夏季暑濕穢濁或疫癘之邪侵襲人體,導致氣機閉阻、經絡不通的急症,常見症狀如脘腹絞痛、嘔吐泄瀉、頭暈胸悶,甚或肢體拘急。礬紅丸以解毒、收澀、通降為核心,針對痧氣壅塞、氣血逆亂之痛症,通過瀉熱穢、止吐瀉、緩急止痛以疏解痧毒。
組成與邏輯推理:
白明礬(3錢)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
- 功效:燥濕化痰、解毒殺蟲、收澀止血。其酸寒之性可清熱解毒,針對痧氣中的濕熱穢濁;收澀之能可固護津液,止嘔瀉而防脫。
- 治痧原理:痧症多有吐瀉耗傷,明礬能斂腸止瀉,同時化解腸腹濕毒,緩解絞痛。
礬紅(1兩,即綠礬煅赤者)
- 性味酸澀涼,主入肝脾經。
- 功效:消積化痰、解毒殺蟲。煅後赤色,增強燥濕收斂之性,兼能入血分,散瘀滯。
- 治痧原理:綠礬煅後燥濕力更強,可化中焦濕濁積滯,與明礬協同破除痧毒壅塞,通降氣機。綠礬亦具微量催吐作用,或助排出穢濁。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雙礬協同:白礬偏於上焦收斂解毒;礬紅偏於中下焦消積通瘀。二者合力,一收一通,既止吐瀉防脫,又祛除痧毒積滯,解除經絡氣血之壅閉。
- 米泔為丸:米泔(淘米水)甘淡和中,緩和礬類峻烈之性,兼助胃氣。
- 薄荷湯送服:薄荷辛涼透散,宣發郁遏之表邪,助雙礬內清外透,疏通痧氣閉阻。
總結:此方以礬類為核心,通過清熱解毒、燥濕收澀、通瘀導滯三重機制,化解痧毒之濕熱穢濁,調暢氣血,適用於痧氣急症屬實邪壅盛者。其設計體現「急則治標」思路,以速效止痛為先。
傳統服藥法
白明礬3錢,礬紅1兩。
上為細末,以濃米泔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薄荷湯溫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礬紅丸, 出處:《急救痧症全集》卷下。 組成:白明礬3錢,礬紅1兩。 主治:一切痧氣攻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