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中醫常強調,多數疾病可能源自「感冒傷寒的後遺症」。若想深入理解這一概念,必須對漢朝經典《傷寒論》的六經病有基本的認識。
掌握這本書的核心,不僅能輕鬆應對日常感冒,還能預防並改善各種慢性病。透過本文單純從症狀來認識六經病,您將能輕鬆進入《傷寒論》的世界。
為什麼會出現《傷寒雜病論》?
醫聖張仲景所撰寫的《傷寒雜病論》,究竟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呢?
大家可以想像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瘟疫橫行,處處屍橫遍野,人民不是死於戰火,就是病死於疫病。
在這樣動盪凋敝的時代,張仲景深感世道人心與醫療匱乏,因而立志鑽研醫學。
他遍讀當時各種醫書及觀察臨床,勤學不輟,最終撰成《傷寒雜病論》這部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書中所記載的中藥方劑,可以說是當時的「實戰經驗方」,後世稱之為「經方」。
當代經方大師黃煌在著作中提到,當年那些餐風露宿、飢寒交迫的難民或士兵,往往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並出現心悸、乾嘔、腹痛、全身肌肉痠痛、關節疼痛、流鼻涕、畏風等症狀。
這時,只需將桂枝、芍藥、甘草、生薑與大棗這五味看似食材的草藥放入鍋中熬煮成湯,病人先喝一碗,再喝上一碗熱騰騰的粥,蓋上棉被好好睡一覺。
等病人微微出汗,醒來後症狀便多已緩解甚至消失,再服用一次中藥,即可痊癒!

其實,治療感冒本不複雜,過去千年來,中國人就是這樣一步步調理康復的。
雖然現代社會沒有古代那樣的大規模戰亂,但病毒與瘟疫從未真正遠離,因此,現代人的處境與東漢時代在某種程度上仍有相似之處。
然而,為什麼如今人們感冒發燒,服用西藥後往往難以迅速痊癒?
這主要是因為現代醫學將感冒視為「病毒戰」,強調抑制與對抗;而古代醫學則採取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更重視身體整體的調和與恢復。
正因為觀念與治療方式的不同,現代人在處理感冒時可能忽略了根本之道,導致一些後遺症留下來,這些未盡調理的病根,也許正是許多慢性疾病形成的深層原因之一。
感冒傷寒傳變的六個階段
漢朝的《傷寒論》,將即將感冒傷寒進入體內之後,區分為六個階段,稱為「六經辨證」。
也就是說,只要理解清楚理解這六個階段,你就可以掌握感冒的整個變化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知識。
《傷寒論》將感冒入侵體內的過程,區分為從「陽」傳變到「陰」的過程。而「陽」的過程有三個階段(三陽),沒有處理好之後,就會直接進入三陰階段。

三陽階段,區分為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三陰階段,區分為太陰病、少陰病與厥陰病。
這些文字看起來很抽象,傳統都是運用《易經》來解釋。其實,只要從身體出現的症狀來判斷,就可以輕易地離學習六經病,每個階段症狀簡述如下:
一、太陽病
絕大多數的時候,感冒首先就是會進入「太陽病」階段。簡單說,就是感冒時體表的陽氣被寒邪所傷,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就稱之為「太陽病」。
所以這個原則很重要,是體內的陽氣,受到寒氣的影響所造成的一系列症狀。
因此,要得到太陽病的方法,不是受到感冒病毒感染,而是要受寒。例如冬天沒有保暖,夏天待在很冷的冷氣房,都會快速得到太陽病。
太陽病的症狀,就是多數人都體會過的感冒症狀,例如:發燒或感到全身發冷、頭痛、脖子痛、全身痛、流鼻涕、咳嗽、多痰、怕風、沒有流汗或輕微流汗、心悸、頻尿、脈浮...等等,可見過去2000年來,人們的感冒症狀幾乎不變。

當外邪(主要是風寒)進入體內,形成太陽病之後,身體強壯的人在7天內自愈,如果沒有自癒愈,就會開始往裡面傳。
傷寒往身體裡面傳之後,會出現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陽明病」,第二種是「少陽病」。
二、陽明病
《傷寒論》提出一個很特殊的概念,明明是寒氣,進入體內之後,沒多久的時間就會變成火熱。
進入「陽明病」的階段,就是明顯化熱的階段,這與「足陽明胃經」有密切的關係。
這時候會出現大熱大實、大熱大燥的證候,與脾胃系統有關,常見如:大熱(體溫持續39℃以上)、怕熱不怕冷、大汗淋漓、嚴重口渴心煩、潮熱、肚子脹滿疼痛、大便堅硬、嘔逆與腸鳴、嚴重時胡言亂語、脈沉實或脈洪大。

身體強壯的人,出現陽明病時不會出現寒症,全部是熱症、飢餓很能吃,便秘。
從《傷寒論》的原文上來看,少陽也可以傳陽明,而邪入陽明一般就不再傳入其它經了,一切就到此為止。
所以,解除陽明病很簡單,也很單純,就是運用寒性中藥快速解除這種燥熱。
然而,現代人很難出現這種陽明病,原因在於現在抗生素降火的力量強大,長期待在冷氣房也很難出現這些症狀。
三、少陽病
現代人最容易出現的,其實是少陽病,這個階段屬於「半表半裡」可以說是外邪侵入體內到一半,進進出出的狀態。
寒邪進入少陽病之後化熱,主要症狀是:忽冷忽熱、口苦口乾、暈眩、食慾不佳、肋痛、心煩、噁心嘔吐、偏頭痛、側邊身痛、脈弦細。

現代人經常動不動就頭暈,常以為是耳朵平衡感出問題,這很有可能就只是單純少陽病的症狀而已。
尤其是現代人經常感到火氣大(發熱、口渴、耳鳴、頭痛或偏頭痛...等),這些症狀常常都是屬於少陽病的症狀。
四、太陰病
三陽病如果沒有治好的話,就進入陰的階段,這個階段也區分為「三陰病」,一般說的排寒,就是指這個階段的病。
傷寒進入體內,進入陰的階段,首先就是「太陰病」,太陰病指的主要就是脾臟的陽氣受損,寒濕存留在體內的一種現象。
中醫常說不要喝冰水,不要吃冰,因為吃食用寒涼生冷的食物,也可能出現太陰病。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是後天之本,脾胃受損時常出現的症狀是:腹脹滿、吃不下胃口不好、噁心嘔吐、肚子痛,基本上都是脾胃陽氣不足的症狀。
如果加上天氣濕氣重,還會出現體濕症狀,例如:頭昏、肚子脹、精神不佳、身體四肢沉重、水腫、大便黏膩、腹瀉..等等。
五、少陰病
太陰病病沒有治好時,就會進入少陰,最典型的現象就是整天想睡覺精神非常不好,但是奇怪的是,晚上卻失眠睡不著,這是一種很折磨人的狀態。
除此之外還有的症狀是:怕冷、四肢冰冷、煩躁不安、精神疲憊、大便異常(便秘或腹瀉)、胸悶、胸痛、手麻、四肢麻、脈沉微細。

進入少陰病雖然已經到了極寒的狀態,卻經常有化火的現象。例如:煩躁、睡不著、口乾、喉嚨痛、口渴、舌紅、脈細數...等等,讓人覺得這不是陰寒的少陰病。
而事實上這是體內極度寒冷之後,陰轉成陽的現象,它的本質就是寒的,不要讓這些表面上的火熱症狀給騙了。
然而,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結合會員的實際回饋看來,幾乎每個人就是被騙了,而且被騙了一輩子。
六、厥陰病
外邪到了少陰還沒治好, 就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 稱為「厥陰病」。
上面提到少陰病經常都會化熱了,厥陰病就是化熱到了極點,出現陰陽相爭的現象,出現上熱下寒、寒熱夾雜的狀態,這是抽象難懂且非常難治的一個階段。

所以治療「厥陰病」的中藥方劑,裡面會看到很多苦寒的中藥,也會看到很熱的中藥,又寒又熱的中藥加在一起,這種藥一看就是很複雜,因為他就是要面對很複雜的「厥陰病」。
「厥陰病」通常是不需要探討的,因為在「少陰病」的時候,體內寒熱就已經在打架,這只是更嚴重的狀態而已。
六經之間是如何傳變的?
六經病之間彼此是相互有聯繫的,這種聯繫就叫傳經。從一經的邪氣傳到另一經,相應的症狀就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叫傳經。傳經的基本原理,就是由陽傳入陰,身體由熱變成寒!
依照一般正常的程序,就是太陽病傳少陽或陽明病。少陽病可以傳太陰,太陰病可以傳少陰,少陰病可以傳厥陰病,這就是邪氣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病情由輕到重的過程。
因為體表的陽氣屬太陽所管,體表的陽氣被外來的風寒邪氣所傷以後,就等於人體的防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出現了缺口,所以邪氣就可以傳其它五經。所以,太陽病也可以直接傳到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由於基於陰陽理論,「少陽」與「厥陰」互為表里,所以少陽病沒有治癒,就可以直接內傳厥陰病,而厥陰病陽氣恢復以後,邪氣可以外出少陽,所以這兩種病經常是相通的。
有時候因為判斷及開藥錯誤,也會讓六經病傳變。更有時候,會出現「直中」現象,例如夏天太炎熱,待在冷氣房又喝冰水加上吹電風扇,就有可能直中太陰病或少陰病。
2024年4月底某會員分享,她當天感到很熱,到百貨公司喝了冰水,吃了三顆冰淇淋之後,開始感到肚子很脹,噁心想吐,甚至手腳冷到發麻,這就是典型寒邪直中太陰的現象。
回家後他馬上吃了「附子理中湯」,馬上就改善了。如果她沒有學習中醫,像這種症狀可能還要去醫院掛急診了!

所以,只要依照症狀來理解六經病,在生活中觀察,通常是很容易理解與學習的。
感冒傷寒後遺症
以上傷寒六個階段,對許多學習中醫的人而言依然是陌生的。因為這套方法不是只有被現代醫學遺忘,連正統的中醫臨床體系,也多數遺忘它的存在。
更多人認為《傷寒論》只不過是治療感冒的一本書而已,很多疾病與感冒無關,所以也沒有必要學習。
事實上,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及許多會員長期的回饋之後發現,多數疾病都有六經病所遺留下來的影子,尤其是「三陰病」。
在可見的未來,雲端中醫會陸續探討各種疾病與傷寒後遺症的關聯,結合經絡型態,大家就可以清楚地自行驗證。
本文以非常簡單白話的文字,描述這套深奧的理論,提供有興趣想要開始學習的人作為入門磚,有興趣的人建議多閱讀其他書籍,逐步進入這個深奧的領域。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