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的夏天裡,每個人都無法避免體內感到發熱,進而出現各種暑氣症狀,因此都需要解暑!而今
運用經絡檢測,清楚知道為什麼傳統民俗療法都會在膀胱經、肺經刮痧來緩解中暑,這種經絡型態可能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
過去千年來中國人研發出解暑的中藥非常多,本文同時將常用的方法分類為5種,不論是運用經絡療法或中藥,只要清楚掌握自己在整個夏天的經絡型態,就可以輕鬆應付所有相關的暑熱症狀,提供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中醫的中暑概念與現代醫學不太一樣
現代醫學認為,中暑是一種很常見的熱傷害。由於在高溫環境下,人體無法有效調節體溫,就會出現各種不適症狀。進入中暑前,會經歷「熱衰竭」或「熱暈厥」這兩個過程。
熱衰竭是因為身體持續出汗,未適當補充鹽分和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熱暈厥是因為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跑到四肢和周邊血管,導致腦部血流不足而出現暈眩,這些算是中暑前兆,之後不改善就會演變成中暑。
中暑最主要的症狀是:體溫超過40度、中樞神經功能出現異常以及皮膚乾燥。其他症狀如:皮膚乾燥發紅、心跳和呼吸急促、頭痛、頭昏、無法出汗、噁心、嘔吐、抽搐、意識混亂、橫紋肌溶解、凝血功能變差、口鼻流血,更嚴重時會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必需立即送醫以免有生命危險。
現代人在出現這種危及生命危險的中暑狀況時,是不可能去看中醫的,而絕大多數人所感受到的中暑症狀,是因為天氣炎熱所出現的一系列症狀,不會危及生命危險,但是身體就是感到不舒服。
此刻,就可以運用傳統中醫的理論來加以理解。由於夏天暑氣屬於一種「
陽邪」,它的本質是炎熱的。因此在夏天最典型的症狀,就是
發熱、流汗、口渴心煩、面色紅赤。
由於暑氣性質是屬於「升散」,容易耗氣傷津,產生頭昏目眩、精神不佳且疲勞。而暑氣通常伴隨的濕氣,所以更容易感到身體困重、胸悶、噁心嘔吐與腹瀉。
陽邪炎熱、耗氣傷津伴隨濕氣,經常出現的典型的中暑症狀 任何人在整個夏天如果處於炎熱的環境下而沒有降溫,幾乎難逃這些症狀,一直持續到冬天才會自然消失,這就是基於中醫理論所理解的中暑症狀。
夏天中暑的經絡型態模型是什麼?
為什麼在進入夏天之後會出現這些症狀,用中醫的理論解釋很抽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炎熱的夏天裡直接觀察多數人體內的經絡現象,就可以完全理解這些症狀是怎麼出來的,這不是很簡單嗎?
雲端中醫在許多文章中都提到「鐵三角經絡型態」(見下圖),這是在進入夏天之後最典型的型態。至少有50%以上的人,在進入炎熱的夏天之後,就會自動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因此這幾乎就是夏天容易中暑的基本模型。
進入夏季容易中暑的基本模型 當脾經虛證時,最容易出現身體沉重、疲勞、噁心嘔吐與腹瀉。膀胱經虛證時,最容易出現頭痛、頭暈、背痛、精神不佳且疲勞。配合炎熱環境下的發熱、流汗、口渴,這不就組成了夏季典型的中暑症狀嗎?
事實上,依照許多會員的觀察,單純的鐵三角經絡型態還不會明顯感到中暑,只是有一點不舒服。然而,鐵三角經絡型態是會變化的,基於這個型態變化下去,有機會變成下面這張體內熱到不行的經絡圖,這就真的需要救火了!
在夏天有機會看到的這種實熱經絡圖 對多數人而言,這種鐵三角經絡型態從每年5月開始就出現,一直要到冬天的時候才會逐漸消失,所以大家自然地會想要待在冷氣房,因為氣溫一降,鐵三角經絡型態通常就會緩解!
為什麼大家在中暑時都會刮痧、拔罐?
既然知道了夏季容易中暑的經絡模型,就是由這3條經絡所組成,那要解決夏季中暑的一堆症狀,不就直接在這三條經絡下功夫最直接且簡單嗎?
不用懷疑,膀胱經一定是最佳的下手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整個背後拔罐、刮痧,中暑相關症狀就會緩解一大半。由於肺經與膀胱經互為臟腑別通關係,所以在肺經上刮痧的效果也會很好,從這兩條經絡下手,就解決了一大半中暑的問題。
改善中暑最快的方法就是疏通膀胱經與肺經 刮痧膀胱經時,可以針對脖子及「
大椎穴」,整個背部、臀部,腳部的「
委中穴」。肺經整條經絡刮痧、針對「
尺澤穴」特別拍打或刮痧,效果就會特別好。
這就是為什麼,傳統中醫民俗療法最常運用改善中暑的方法,就是刮痧、拔罐膀胱經,而這只有「鐵三角經絡型態」的其中一隻腳。要完整緩解,其實還要加上「肝經」與「脾經」。
而這方法就更簡單了,只要運用手或拍打棒拍打這兩條經絡,針對小腿、大腿部分特別加強,只要是在夏天拍打通常會非常疼痛,印證了氣血不佳的事實。
中國古代解暑中藥方劑非常豐富
除了刮痧拔罐之外,運用中藥也可以緩解中暑,因為你不可能每天刮痧拔罐,尤其是背後瘀斑累累時,通常要休息一個星期,因此可以配合運用中草藥來消暑。
夏天的暑熱是千年以來所有中國人都體會過的共同經驗,因此古代中醫師處理暑熱的經驗與方法很多,若在雲端中醫資料庫中搜尋古代所有治療中暑的中藥方劑,會發現最少有
500種以上。
若將這些中藥方劑成分加以拆解,發現至少由350種中藥所組成,可見古人應對暑氣的方案變化萬千。若將這些中藥出現的頻率,運用資料視覺化技術以文字雲呈現,就會出現下面這張圖。
將古人所有治療中暑的中藥,以一張文字雲呈現 從這些中藥不難看出,就是清熱、健脾胃、利水、去濕芳香、補氣的中藥,完全可以針對改善「脾虛濕熱」下手,可以推斷古人在夏季應該就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只是他們沒有電腦可以印證罷了。
依照暑熱的症狀,找出最適合的中藥方劑
依照整個夏天容易出現的症狀,如果依照中醫證候再結合一些對應的中藥方劑,就是中醫對炎熱夏天的解決方案,主要分類為5種類型:
1. 流汗太多、氣陰不足
清朝名醫汪蘊谷
在《雜症會心錄》中提到:「蓋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由這段話可以看出,他認為所有夏天的不舒服症狀,多數是都是根源於人體的氣不足,造成陰陽不協調,因此古人設計一些方劑來補氣、調和陰陽。
最常見的就是「
清暑益氣湯」、「
生脈飲」,這類的方劑有助於緩解因為流汗過多,造成身體疲倦乏力。以「生脈飲」為例,就只有三味藥(
人參、
麥冬、
五味子),可補氣陰兩虛、益氣生津,是中醫提神解暑簡單且神奇的妙方。
2. 暑熱產生夏天特有的熱感冒
許多人以為冬天才會感冒,其實在
夏天有更高的機率會感冒。
夏天的感冒屬於熱感冒,因此傳統中醫認為要去暑之外,還要解表。夏天時感冒,很容易伴隨腸胃炎,症狀就是發熱、頭痛、頭重、胸悶不舒服、四肢疲倦、肚子痛、上吐下瀉。最典型的中藥方劑就是「
香薷散」
這個中藥方劑的成分只有三個(
白扁豆、
厚朴、
香薷),由於成分簡單且效果明確,還兼有去濕氣的功效,看起來就像一味茶飲一樣簡單,夏天遇到感冒時值得嘗試一下。
夏天腸胃型感冒還有一個常用的中藥方劑,名為「
藿香正氣散」。許多因為食物不潔而造成嘔吐、腹瀉等急性腸胃炎都可以改善,中醫治療脾胃型感冒最常使用到它。
大家可別小看這個方劑,此中藥算是千年名方,中國大陸所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中,藿香正氣散還可以直接用來
治療新冠肺炎呢!
3. 濕困阻中焦、脾胃失調
夏天的暑濕很嚴重,而這個
濕熱會在體內醞釀積蓄,久了就會阻礙體內氣血經絡運行,最常出現的就是出現一系列「脾胃濕熱」的症狀,例如:身體發熱、持續流汗、胃脹氣、食慾不佳、口渴、心煩、身體困重、噁心嘔吐、小便很黃,量較少。
其中以白虎加蒼朮湯最為典型,中藥的「白虎湯」是相當寒的方劑,許多中醫師不敢使用。依照經典用法,運用白虎湯可以強力清除陽明胃熱。而蒼朮是辛溫的藥物,擅長清除體內的濕氣,同時解胃經的熱,與脾經的濕氣,因此去除暑熱效果非常快速! 4. 暑濕鬱蒸、瀰漫全身
此分類與上面類似,因為夏天暑熱、濕熱嚴重,在體內醞釀積蓄久了,會累積出強大的熱力。古人形容這像蒸籠一樣,熱氣會瀰漫整個身體的上中下部位(三焦)的現象。
針對這個現象,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中也可以看出,每年進入夏天之後,體內三焦經與大腸經都出現嚴重實證,因此這個熱氣如果沒有消除,累積在體內久了就會形成熱氣瀰漫全身的現象。
夏季三焦經、大腸經實證,體內常累積醞釀出強大的熱 這種熱由於很嚴重,症狀會出現:身體發熱、耳聾、耳鳴,頭昏、胸悶、噁心想吐、腹瀉。有些症狀與上面的脾胃症狀重疊,最特殊的是這種熱氣會傷害肺臟,造成咳嗽,甚至痰中帶血。
5. 夏天反而寒氣大爆發
前4點是古人處理暑氣的正常程序,應付過去千年來多數人的暑氣症狀綽綽有餘。然而現代人處於很特殊的時代,竟然出現了古代沒有的冷氣機與冰箱。
由於現代人夏天都待在冷氣房裡,喝的都是冰涼的飲料,因此現代人夏天中暑,反而可以服用熱性藥物來快速緩解,這是古代中國幾乎不會出現的一種現象。
中醫師賴韋圳就
在其部落格提到:「如果你跟賴醫師一樣,很喜歡放縱自己的慾望,夏天就是躲冷氣房,然後要大口吃冰,大口喝涼飲,大口啃西瓜,偏偏身體又不好,那很容易出現下面的證狀。⋯⋯肚子痛,頭痛,發熱,有點怕冷,有時候身體還會這裡疼那裡痛的樣子,就像感冒了一樣。然後還會澇賽,拉的屎比較稀,也不會非常臭。」這時候反而要服用很熱的「
理中湯」來治療中暑。
賴醫師所提到的概念完全沒錯!雲端中醫某位員在2021年6月時就回報,他明明就有熱到有中暑的感覺,經絡圖上卻呈現陽虛,結果在炎熱的夏天服用屬性非常熱的「
附子理中湯」,竟然症狀改善了一大半!
現代人竟然在夏天也會出現冬天的陽虛經絡現象 在2022年6月時,也有兩位會員竟然在炎熱夏天出現一樣的經絡型態,一樣是服用「
附子理中湯」改善中暑症狀。應該說他們以為是中暑,而其實是在炎熱夏天反而呈現冬天的陽虛經絡型態罷了。
所以,就會出現這種非常弔詭的結論,
這種人在炎熱夏天反而要吃熱藥,才可以緩解中暑症狀,如果沒有運用經絡檢測,還真容易被炎熱天氣給騙了! 總體而言,
冬天是非常不利健康的季節,夏天反而是相對健康的季節,如果可以妥善預防及處置「暑熱」對身體的傷害,同時也不要受到冷氣房的寒氣侵入體內的話,整個夏天對多數人而言,是身體相對健康,同時也是改善體質與提升免疫力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