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聖丸

SHUANG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33%
脾經 16%
肝經 16%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9

方劑組成解釋

雙聖丸中包含百草霜,主要是由於百草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百草霜為植物的乾燥花、葉、根、莖等經過特殊加工而成的灰燼,性寒,味苦。其主要成分包括無機鹽類、有機酸鹽類、多醣類等,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止血止痛作用。

在雙聖丸中,百草霜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治療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吐血衄血等。

雙聖丸方劑中包含白芷,其作用主要有二:

一、 通鼻竅,止鼻淵:白芷味辛溫,性燥,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而導致的鼻塞、流涕、鼻淵等症狀,白芷可有效緩解。

二、 解毒消腫:白芷亦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因毒邪侵襲而導致的鼻腔腫痛、膿涕等症狀,白芷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白芷在雙聖丸方劑中,發揮著通鼻竅、止鼻淵、解毒消腫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鼻部疾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雙聖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醫學綱目》、《幼科釋謎》等古籍記載,中藥方劑「雙聖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因食積所致的病症,其核心病機為「胃中有食積」。

主治功效分析:

  1. 食積內停,熱證顯現: 古籍描述,患兒常出現「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的症狀。此乃食積停滯於胃腸,化熱所致。食積阻滯氣機,故見發熱;食積內停,腐敗發酵,故大便呈酸臭。同時,因脾胃功能失調,影響水穀運化,可見大便顏色異常。
  2. 消化不良,腹脹便祕: 《醫學綱目》中亦提到「飲食不消,心腹脹疼痛,大小便不利,或下重數起」等症狀,進一步說明本方適用於消化不良,食積壅滯導致的腹部不適及排便困難。
  3. 清熱解毒,消脹止痛: 雙聖丸以百草霜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針對食積化熱的病理環節,緩解熱象及疼痛。雖然方劑組成並未直接提及「消食」,但通過疏導食積,使氣機通暢,有助於消化功能的恢復。

治療原理分析:

雙聖丸之治療,並非單純清熱解毒,其核心在於針對食積所致的系列症狀進行處理。

  1. 百草霜: 作為主要藥物,其主要功能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可以針對食積內停產生的熱象進行緩解。
  2. 白芷: 具有散風寒、通鼻塞的功效。本方中白芷,可能針對小兒體質特點,防止因食積積熱而導致的表證。
  3. 綜合作用: 雙聖丸的整體治療策略是,利用百草霜清解食積內蘊之熱,佐以白芷散邪,同時考慮小兒脾胃功能弱的特點,通過疏導食積,達到治療目的。

總結:

雙聖丸主要針對小兒食積內停,化熱,引起的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飲食不消、心腹脹痛、大小便不利等症狀。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散風寒、通鼻塞,以達到消食導滯,調整脾胃功能,從而改善症狀。本方雖以百草霜、白芷為主要成分,但其功效並非單純清熱,而是通過疏導食積,調整體內氣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傳統服藥法


百草霜、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取烏梅肉水浸,於甑上蒸爛,搗如膏,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40丸,空心飯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雙聖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五引《澹寮》。 組成:百草霜、白芷各等分。 主治: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