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霜散

蜂霜散

FENG S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肝經 33%
胃經 33%
肺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蜂霜散中加入百草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百草霜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蜂毒的毒性,減輕蜂蜇後的紅腫、疼痛等症狀。
  2. 消腫止痛: 百草霜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配合其他藥物,促進蜂蜇部位的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蜂霜散中加入百草霜,可有效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蜂蜇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蜂霜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蜂霜散主治「跌仆損傷」,即外力撞擊、摔傷等導致的瘀血腫痛。此方以簡潔配伍針對外傷初期瘀血未破、局部腫脹的症狀,透過收斂止血、散瘀消腫的作用,緩解血溢脈外的病理狀態。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蜂殼粉

  • 藥性推測:蜂殼(或指蜂房外殼)性味多甘平,傳統用藥中蜂房具輕微毒性,可祛風攻毒、散腫止痛。其外殼經煆燒或研磨後,可能轉為收斂止血之性,類似「炭藥」特性(如血餘炭),能吸附傷口滲液、促進凝血。
  • 作用原理:外傷後脈絡受損,血溢成瘀,蜂殼粉的收斂性可助固攝血液,而輕微散瘀之效可協同消腫。

2. 百草霜

  • 藥性與功效:為燃燒柴草後附於鍋底的煙灰,性溫味辛,歸肝、肺、胃經,傳統用於止血、消積。其炭質結構能吸附滲血,溫性可散瘀,符合「血見黑則止」的中醫理論。
  • 與蜂殼粉協同:二者均為「黑藥」,一者偏收斂止血(蜂殼粉),一者偏溫通散瘀(百草霜),共奏止而不滯、散而不耗之效,適合跌打後的瘀血與出血並存狀態。

治療原理總析

此方以「止血化瘀」為核心:

  1. 止血:蜂殼粉與百草霜的炭類質地直接吸附創面,加速凝血。
  2. 散瘀:百草霜的辛溫特性微調氣血運行,防止血止留瘀。
  3. 載藥與護胃:以糯米飲送服,取其甘緩之性,既能和中護胃,又可助藥力緩行,避免散瘀過猛。

潛在應用延伸

若跌仆損傷伴隨淺表創口出血,此方可外用止血;若純屬內傷瘀腫,則內服為主。兩藥配伍簡練,體現中醫「簡便效廉」的外傷處理思維,尤適於古代民間急用。

傳統服藥法


蜂殼粉、百草霜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糯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蜂霜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三十。 組成:蜂殼粉、百草霜各等分。 主治:跌僕損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