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結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消散結塊: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破血散瘀的功效。散結湯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癥瘕積聚、乳房腫塊、腹痛拒按等症,青皮能疏肝理氣,消散結塊,使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目的。
- 健脾消食,助消化: 青皮還能健脾消食,促進消化,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積不化,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散結湯中常會加入其他健脾消食的藥物,與青皮共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散結湯中加入羌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邪,通絡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效。散結湯主要用於治療瘰癧、癭瘤等疾病,這些疾病往往與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有關,羌活可以疏散風邪,通暢經絡,緩解疼痛,輔助散結。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散結湯中其他藥物如半夏、皁角刺等,也具有散結消腫的作用。羌活與之配合,可以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更有效地化解結塊,促進組織修復。
散結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散結湯多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腫塊、結節等病症,赤芍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達到消散腫塊的效果。
2. 清熱解毒: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血瘀所致的局部紅腫、發熱等症狀。對於一些伴有發熱、疼痛的結節,赤芍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消散腫塊,減輕患者痛苦。
散結湯中加入紫草,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作用。散結湯常用於治療乳腺增生、瘰癧等症,而這些病症往往伴隨着局部腫塊、疼痛,以及體內熱毒積聚。紫草可以清熱解毒,消散腫塊,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因此成為散結湯的重要組成部分。
散結湯中加入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地丁味苦性寒,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其藥性偏寒,善於清解熱毒,尤其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腫痛、瘡瘍、瘰癧等病症效果顯著。
散結湯常用於治療瘰癧、乳腺炎、癰疽等疾病,其組成多以清熱解毒爲主,而地丁正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消散結塊、清熱解毒的功效。
散結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瘀: 山楂性酸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活血化瘀之效。散結湯主要用於治療痰氣凝滯、血瘀阻絡所致的瘰癧、癭瘤等症,而山楂能夠消食化積,疏通氣血,有助於散結消腫,緩解局部疼痛。
2. 增強藥效: 山楂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夠增強其消結散瘀的效果。例如,散結湯中的昆布、海藻等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山楂的加入則能夠促進其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散結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消腫止痛之效。散結湯主治瘰癧、癭瘤等疾病,這些疾病多因風熱痰火鬱結於頸部所致。荊芥能疏散風熱,使鬱結之邪氣消散,並能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荊芥亦可與散結湯中其他藥物如昆布、海藻等配合,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散結效果。
散結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毒消腫: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散結湯多用於治療瘰癧、癭瘤等實證,升麻可清熱解毒,消散結塊,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 升陽舉陷,託毒外出: 升麻還具有升陽舉陷、託毒外出的功效。對於瘰癧等疾病,升麻可將毒邪向上引導,排出體外,防止毒邪內陷,避免病情加重。
散結湯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兩方面功效: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能活血行氣,散瘀止痛。散結湯多用於治療腫瘤或積聚,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有助於消散腫塊。
- 行氣止痛: 川芎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尤其針對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有較佳療效。散結湯在消散腫塊的同時,常伴隨疼痛,川芎可緩解疼痛,提升療效。
散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散結湯多為辛、苦、寒等性質的藥材組成,容易傷及脾胃,而甘草性甘平,味甘緩和,可調和藥性,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產生副作用。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血、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合用,可增強藥效,提高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可增強補氣作用,與芍藥搭配,可增強止痛作用。
散結湯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散結: 牛蒡味甘、性涼,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其所含的菊糖、蛋白質、脂肪酸等成分,可促進淋巴循環,利尿排毒,有助於消散體內腫塊,改善結節症狀。
- 疏肝解鬱: 牛蒡性涼,可疏肝解鬱,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乳房脹痛等症狀。此功效與散結湯中其他藥材,如柴胡、枳殼等,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整體療效。
總而言之,牛蒡的消腫散結和疏肝解鬱作用,使其成為散結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等疾病的效果。
散結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其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散結湯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腫塊、瘰癧、乳癰等症,牡丹皮可以清熱解毒,同時活血化瘀,促進腫塊消散。
- 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牡丹皮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散結湯中加入牡丹皮,可以緩解腫塊帶來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有多個方劑被稱為「散結湯」,且主治與組成各不相同。其中,以治療「血澀氣滯,痘色乾紅而囊不松者」的散結湯,以及治療眼疾、癧瘡、鬼腫等病症的「防風散結湯」出現頻率較高。以下將分別針對這兩種散結湯進行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的分析:
一、治療「血澀氣滯,痘色乾紅而囊不松者」之散結湯
此方劑出自《痘疹心法要訣》,其組成為:荊芥、羌活、牛蒡、升麻、川芎、丹皮、地丁、赤芍、木通、紫草、山楂。
主治功效:
- 疏風解表: 方中荊芥、羌活、升麻具有疏風解表之效,能祛除體表風邪,使痘疹透發。
- 清熱解毒: 地丁、紫草、丹皮皆為清熱解毒之品,能清除痘疹之毒熱,緩解痘色乾紅。
- 活血散瘀: 川芎、赤芍、山楂具有活血散瘀之功,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澀氣滯之象,使痘疹易於發出。
- 利濕通絡: 木通能利濕通絡,使壅滯之氣得以疏通。
治療原理:
此方劑主要針對痘疹初起,因風熱外襲,血澀氣滯,導致痘毒內蘊,不能透發所致的「痘色乾紅而囊不松者」。通過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濕通絡等方法,使痘疹得以順利透發,毒熱得以清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二、治療眼疾、癧瘡、鬼腫等病症之「防風散結湯」
「防風散結湯」在多本古籍中均有記載,但組成略有差異,以下列舉其中一種常見的組成為例:防風、羌活、歸尾、白芍、紅花、蘇木、蒼朮、白茯苓、獨活、前胡、黃芩、甘草、防己。
主治功效:
- 疏風散寒: 防風、羌活、獨活具有疏風散寒之效,能祛除體表風寒之邪,適用於風寒外襲所致的眼疾、癧瘡等。
- 活血化瘀: 歸尾、白芍、紅花、蘇木均為活血化瘀之品,能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滯,適用於氣血瘀滯所致的病症,如鬼腫、眼部肉疣等。
- 祛濕利水: 蒼朮、白茯苓、防己具有祛濕利水之功,能排除體內濕邪,適用於濕邪阻滯所致的病症。
- 清熱解毒: 黃芩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體內熱毒,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病症。
- 調和諸藥: 甘草能調和諸藥,緩和藥性。
治療原理:
此方劑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外襲,或氣血瘀滯所致的眼疾(如上下眼瞼肉疣、鶻眼凝睛外障等)、癧瘡、鬼腫等病症。通過疏風散寒、活血化瘀、祛濕利水、清熱解毒等方法,祛除病邪,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不同古籍中防風散結湯的應用:
- 眼科疾病: 在《審視瑤函》、《目經大成》、《眼科心法要訣》等古籍中,「防風散結湯」常被用於治療眼科疾病,如上下眼瞼肉疣,常配合手術切除後服用,以促進恢復,防止復發。對於鶻眼凝睛外障等氣血不分,混結而成的眼病,也可用於治療。
- 癧瘡: 《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用舊琉璃燈燒灰,菜油調搽,並配合熟地、當歸等養血活血之品治療頸上癧瘡。
- 鬼腫: 《醫述》中記載用「防風散結湯」治療鬼腫,並根據病情配合其他藥物或外敷藥物使用。
總之,「防風散結湯」的應用範圍較廣,其核心治療原理在於疏風散寒、活血化瘀、祛濕利水,並根據具體病症和患者體質,酌情調整藥物組成和劑量。
傳統服藥法
香附5錢,川芎3錢,白芷3錢,浙貝3錢,銀花3錢,公英3錢,蘇梗3錢,橘葉、絲瓜瓤、蔥白、甜酒。
水煎服,滓敷患處。
方中橘葉、絲瓜瓤、蔥白、甜酒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結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香附5錢,川芎3錢,白芷3錢,浙貝3錢,銀花3錢,公英3錢,蘇梗3錢,橘葉、絲瓜瓤、蔥白、甜酒。 主治:乳中結核。
散結湯, 出處:《痘疹金鏡錄·圖像》。 組成:青皮、羌活、赤芍、紫草、地丁、山楂、荊芥、升麻、川芎、甘草、牛蒡、丹皮。 主治:血澀氣滯,痘色乾紅而囊不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