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竇氣飲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蘊結於血分,導致血瘀阻滯脈絡,而引起的頭痛、鼻塞、面部潮紅等症狀。
- 疏散風熱,解毒止痛:竇氣飲主要針對外感風熱,或因感受風寒,導致肺氣鬱滯,而引起的鼻塞、頭痛等症狀。牡丹皮能疏散風熱,解毒止痛,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清熱解毒,通鼻竅,止痛的效果。
竇氣飲方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散風熱,宣通鼻竅: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宣通鼻竅之效。對於因風熱犯肺、鼻竅閉塞引起的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狀,荊芥能起到疏風散熱、通鼻竅的作用。
二、解表散寒,兼治頭痛: 竇氣飲主要用於治療鼻竇炎,而鼻竇炎常伴有頭痛。荊芥除了疏散風熱,還能解表散寒,對於風寒襲表導致的頭痛也有緩解作用,因此在竇氣飲方中被選用。
竇氣飲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
青皮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進而解除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此外,青皮還能行氣止痛,有助於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因此,在竇氣飲中加入青皮,旨在通過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達到治療胸脅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的效果。
竇氣飲方中加入山楂,主要原因有二:
- 消食化積: 山楂性酸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散瘀止痛的功效。竇氣多由飲食積滯、痰濁阻滯所致,山楂能消食化積,有助於通暢氣道,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山楂還具活血化瘀之效。竇氣久病日久,易導致氣血瘀滯,山楂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有助於恢復鼻腔通暢。
因此,竇氣飲方中加入山楂,可以有效改善竇氣的病因病機,促進疾病的康復。
竇氣飲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熱,通竅止痛: 牛蒡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通竅、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風熱犯肺、氣機鬱阻導致的鼻塞、頭痛、咽痛等症狀,牛蒡能有效疏通鼻竅,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牛蒡兼具清熱解毒作用,可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對於因熱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牛蒡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竇氣飲中加入牛蒡,既可疏散風熱,通竅止痛,又可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有助於改善因風熱犯肺所致的鼻竇炎等症狀。
竇氣飲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其利水通竅、清熱解毒的功效。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肺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其利水通竅作用可有效緩解鼻竇炎引起的鼻塞、頭脹、流涕等症狀。同時,木通還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除鼻竇炎症,改善鼻腔通氣。
因此,竇氣飲中加入木通,可發揮其利水通竅、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鼻竇炎的目的。
竇氣飲是一種具有調和氣血、舒緩胸悶的中藥方劑,其中赤芍的加入具有重要的意義。赤芍,自古以來被用於中醫藥中,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袪痹消腫。它的性味偏寒,具有清熱涼血的特性,對於因氣滯血滯而導致的胸悶、疼痛等症狀,赤芍能有效改善。
在竇氣飲的配方中,赤芍的作用不僅限於活血,還能夠協調其他藥味,使整體方劑更為和諧。它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促進氣血的運行,進一步緩解氣滯所引發的不適。赤芍的使用,還能幫助調節脾胃功能,加強消化吸收,從而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此外,赤芍在治療婦女月經不調時也展現了其良好的效果,顯示出其廣泛的適應範圍和價值。總之,赤芍在竇氣飲中的加入,強化了方劑的療效,使其能更有效地應對各種與氣滯血瘀相關的健康問題。
竇氣飲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通竅止痛: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通竅止痛之功。對於因風熱上犯,鼻竅阻塞,頭痛鼻塞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白僵蠶還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侵,筋脈拘急,口眼歪斜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竇氣飲中加入白僵蠶,旨在疏散風熱,通竅止痛,祛風止痙,解毒散結,以達到治療鼻竇炎、頭痛鼻塞等症狀的目的。
竇氣飲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蟬蛻性涼,味甘,歸肺、肝經,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並能透疹止癢,對於因風熱外襲,導致頭面部脹痛、鼻塞、流涕、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以及伴隨皮膚瘙癢、疹出不暢者,具有較好的療效。
同時,蟬蛻也具有一定的利咽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竇氣飲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竇氣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痘,血至而氣不至,郛殼不長,或平或陷,而不充肥者」,指痘瘡(如天花或水痘)發病過程中,雖有血液供養(血至),但氣機推動不足(氣不至),導致痘瘡外殼(郛殼)無法隆起充盈,呈現平坦或凹陷、色澤不榮之狀。此屬「氣滯血瘀」或「氣血失調」之證,需調暢氣機、活血透毒,促使痘疹外發充實。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行氣透表,疏通腠理
- 荊芥、牛蒡、蟬蛻:辛涼透表,輕揚升散,開皮毛之鬱閉,助痘毒外透。
- 青皮、山楂:疏肝破滯,消積行氣,解決氣機壅滯,推動氣血運行。
活血通絡,化瘀透毒
- 丹皮、赤芍:涼血活血,清解血分鬱熱,防痘毒內陷血絡。
- 穿甲(穿山甲)、木通:穿山甲性專行散,通經透膿;木通通利血脈,導瘀熱下行,共促痘疹根盤活絡。
解毒散結,升發痘頂
- 薑蠶(白殭蠶):祛風化痰,散結解毒,尤善治皮膚瘡疹之癰腫不潰。
- 蘆筍(蘆根嫩莖):清熱生津,透邪外達,兼防熱毒傷陰。
- 大桑蟲汁(或為桑蠶類昆蟲分泌物):古法用以活血解毒,助痘瘡脹發。
整體配伍思維
全方以「氣血並調」為核心,既用行氣藥(青皮、荊芥)解決氣滯,又配活血藥(赤芍、穿甲)疏通血瘀,佐以透表解毒之品(蟬蛻、牛蒡),使氣血暢達、痘毒外發,郛殼自充。此符合中醫「托毒外出」之法,尤其側重「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痘發」的治療邏輯,適用於痘疹因氣機鬱遏導致透發不暢之證。
傳統服藥法
丹皮、荊芥、青皮、山楂、穿甲、牛蒡、木通、赤芍、薑蠶、蟬蛻。加蘆筍10株煎服,臨服和大桑蟲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竇氣飲, 出處:《救偏瑣言》卷十。 組成:丹皮、荊芥、青皮、山楂、穿甲、牛蒡、木通、赤芍、薑蠶、蟬蛻。 主治:痘,血至而氣不至,郛殼不長,或平或陷,而不充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