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血透膿湯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血活血: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精血、活血化瘀之效。此方以透膿排毒為目的,而何首烏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將膿液排出體外。
二、 滋陰潤燥:何首烏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燥熱症狀,並滋養機體,提升機體免疫力,有利於傷口癒合。
養血透膿湯中加入紫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功效。對於膿瘡、癰腫等症狀,紫草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二、 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紫草還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熱毒所致的傷口疼痛,紫草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紫草在養血透膿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膿瘡、癰腫等疾病。
養血透膿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引藥入營血:羌活性溫,善於疏散風寒,可使藥力順利到達血分,達到清熱解毒、透膿生肌的效果。
- 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羌活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有助於膿液排出和傷口癒合。
因此,羌活在養血透膿湯中起到引藥入營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養血透膿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消腫排膿: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排膿的作用。膿瘍形成常伴有局部腫脹、疼痛,且膿液不易排出,澤瀉可利水消腫,促進膿液排出,有助於膿瘍的消退。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澤瀉亦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膿瘍形成常伴有發熱、疼痛等症狀,澤瀉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局部炎症,改善患者的痛苦。
養血透膿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生血:黃耆為補氣藥,能益氣固表,同時兼具補血功效。膿瘡多因氣血虧虛,正氣不足而致,黃耆能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 託毒外出:黃耆具有一定託毒外出之效,能將深部的膿液引導至表面,利於排出,減輕局部腫痛,促進膿瘡消退。
因此,黃耆在養血透膿湯中起著補氣生血、託毒外出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膿液排出,達到治療膿瘡的目的。
養血透膿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複雜而精妙,旨在養血活血、解毒透膿。方中所含之烏頭,性辛、熱,有毒,歸心、腎、脾經。《本草綱目》載,烏頭能「逐風濕,通經絡」,善於祛寒止痛,對風濕痹痛、寒凝血滯所致之疼痛頗有療效。在養血透膿湯中,烏頭以其強烈的溫通經絡與活血化瘀之功,配合其他養血解毒之藥,共同達成消腫散結、促進膿瘍成熟排出之目的。然而,烏頭毒性強,應用時需謹慎,嚴格控制劑量,以免中毒。此方綜合多種藥材之長,調和陰陽,使患者血脈通暢,膿瘍得解,乃中醫臨床治療膿瘍、癰腫之良方。
養血透膿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利用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能行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使藥物更易吸收,並能理氣解鬱,幫助藥物流通,加速膿液排出。
此外,陳皮還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協助清除膿液周圍的濕氣,促進傷口癒合。因此,陳皮在養血透膿湯中起到輔助作用,促進藥效發揮,加速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血透膿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腦疽,根堅平塌者」。腦疽為生於後腦(項部)的癰疽,屬陰證瘡瘍,特徵為瘡根堅硬、腫勢平塌、難潰難消。中醫認為此類癰疽多因氣血虛弱,或陰寒內凝,導致膿毒無法外透而成。「養血透膿湯」結合養血、溫通、透膿三法,用於陰寒內結、正虛毒滯之證,目標在於扶正托毒,促進膿液排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養血扶正:
- 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為方中養血主藥,改善氣血虛弱之本。
- 生耆(黃芪):補氣托毒,助瘡瘍外透,與首烏共固正氣。
溫陽散寒:
- 川烏:大辛大熱,散寒逐濕,破除陰寒凝滯,助血脈通暢。
- 羌活:辛溫解表,祛風濕,引藥上行至項部病灶。
- 附子(加減用):若脈象沉弱、陰毒內結,加附子增強通陽之力,助膿液化散。
解毒透膿:
- 紫草:涼血活血,解毒療瘡,防溫藥過燥,兼清鬱熱。
- 筍尖、茄蒂:民間常用以透膿排毒,為傳統透托之品。
利濕化痰:
- 澤瀉:滲濕泄濁,預防濕毒內蘊。
- 陳皮:理氣化痰,助氣機運行,避免補藥壅滯。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養血」為基礎(首烏、黃芪),「溫通」為手段(川烏、羌活、附子),「透膿」為目的(筍尖、茄蒂),佐以利濕(澤瀉)和活血解毒(紫草),構成標本兼顧之方。針對陰疽的「根堅平塌」,通過溫陽散寒打破陰凝,補氣血以托毒外出,最終促使瘡瘍膿成易潰。
四、適用證型延伸推論
若患者表現為「脈不揚」(脈沉弱無力)、「陰毒內結」(寒邪深伏),加附子進一步強化溫陽效果,體現「異病同治」之靈活性。此方思路類似陽和湯(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但更側重「透膿」而非單純消散,適合已成膿但難潰之陰證瘡瘍。
總結:養血透膿湯是攻補兼施之劑,通過溫養結合,解決陰疽「虛」與「寒」的核心病機,體現中醫「托法」在瘡瘍治療中的應用。
傳統服藥法
首烏、紫草、羌活、澤瀉、生耆、川烏、陳皮、筍尖、茄蒂。
脈不揚,陰毒內結,加附子以通陽化膿。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絡透膿的功效,因此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透膿湯, 出處:《顧氏醫徑》卷六。 組成:首烏、紫草、羌活、澤瀉、生耆、川烏、陳皮、筍尖、茄蒂。 主治:腦疽,根堅平塌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