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鱉甲湯

HUANG QI BIE JI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心經 16%
肝經 15%
脾經 14%
肺經 14%
三焦經 7%
大腸經 7%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鱉甲湯中包含黃耆,是基於其補氣益氣的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生津止渴的功效。在黃耆鱉甲湯中,黃耆主要作用為補益氣血,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同時,黃耆還能增強鱉甲的滋陰潛陽之效,共同達到滋陰補氣,促進恢復的作用。

黃耆鱉甲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鱉甲性寒,入肝、腎經,滋陰潛陽,可治虛勞、陰虛火旺等症。加入陳皮可緩解鱉甲的寒性,並有助於脾胃運化,促進藥物吸收。
  2. 調和藥性:黃耆性溫,補氣固表;鱉甲性寒,滋陰潛陽。加入陳皮可以調和藥性,使其溫而不燥,寒而不涼,更易於人體吸收,發揮最佳療效。

黃耆鱉甲湯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涼血止血: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涼血止血之效。對於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以及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都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與黃耆相配,相輔相成: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與鱉甲寒涼之性相配,可避免單用黃耆燥熱之弊,並增強其補氣固表之功。同時,鱉甲的滋陰補腎作用,也能更好地配合黃耆的補氣固表,達到協同作用,使整體療效更佳。

黃耆鱉甲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滋補肝腎、養血祛風。其中,何首烏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選用自有深意。何首烏,性溫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之功,是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的良藥。在黃耆鱉甲湯中,何首烏與黃耆、鱉甲等藥物相輔相成,黃耆補氣固表,增強人體免疫;鱉甲滋陰清熱,二者結合,可助何首烏更有效地滋養肝腎,達到調節身體機能、改善體質的目的。尤其對於肝腎不足、血虛風動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黃耆鱉甲湯通過何首烏的加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此外,何首烏還能促進毛髮健康,對早衰、白髮等問題有一定療效,故在該方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鱉甲湯」

黃耆鱉甲湯,由黃耆、陳皮、鱉甲、何首烏四味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陰陽俱虛、正不勝邪、多汗而瘧者、久瘧不止、脈軟微數者。

黃耆

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鱉甲

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陳皮

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何首烏

性甘、澀、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補氣、除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通便、強筋骨、補益肝腎等功效。

組成

黃耆、陳皮、鱉甲、何首烏。

主治功效

陰陽俱虛:身體的陰陽平衡失調,陰虛和陽虛同時存在。 正不勝邪:身體的正氣不足,無法抵抗邪氣的侵襲。 多汗而瘧者:經常出汗,並伴有瘧疾。 久瘧不止,脈軟微數者:瘧疾長期不癒,脈搏虛弱、細小、快速。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用。

總結

黃耆鱉甲湯是一味補益氣血、滋陰清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陰陽俱虛、正不勝邪、多汗而瘧者、久瘧不止、脈軟微數者。方中各味藥材配合使用,具有補氣固表、滋陰清熱、利水消腫等功效,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2錢(蜜炙),陳皮1錢(炒),鱉甲1錢(炙),何首烏3錢(蒸熟,忌鐵)。
滋營補氣。
《醫略六書》有生薑。用法: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瘧疾排尿困難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小便顏色偏黃多痰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鱉甲湯, 出處:《明醫指掌》卷四。 組成:黃耆2錢(蜜炙),陳皮1錢(炒),鱉甲1錢(炙),何首烏3錢(蒸熟,忌鐵)。 主治:滋營補氣。主治:陰陽俱虛,正不勝邪,多汗而瘧者。久瘧不止,脈軟微數者。

黃耆鱉甲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黃耆1兩(銼),鱉甲(去裙襴,醋浸,炙)1兩,知母半兩(焙),桑根白皮半兩,甘草3分(炙,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炒),白朮3分。 主治:傷寒溫病,癒後夾勞,形體羸瘠,或寒或熱,如瘧狀,四肢煩疼。

黃耆鱉甲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組成:黃耆1兩,鱉甲1兩(去裙襴,醋炙),秦艽1兩(去苗土),柴胡1兩(去苗),當歸1兩(切,焙),知母(切,焙)1兩,人參半兩,川芎半兩,羌活(去蘆頭),赤茯苓半兩(去黑皮),黃芩半兩(去黑心),紫菀半兩(去土),甘草半兩(炙),芍藥半兩,桑根白皮半兩,白鮮皮半兩,款冬花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焙),貝母半兩(去心,炒),木香半兩,桂半兩(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丁香1分。 主治:風勞。四肢倦怠,百節酸疼,飲食減少,行履不得,涕唾稠粘,多困少力,面色萎黃,小便赤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