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瘀煎

通瘀煎

TONG YU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脾經 20%
胃經 14%
肺經 11%
膀胱經 6%
腎經 6%
三焦經 4%
膽經 3%
心經 3%
大腸經 1%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瘀煎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當歸尾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的功效。其偏於活血,善於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改善局部循環,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2. 補血養血,兼具滋陰:當歸尾也具備補血養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虛,促進血液生成,對於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有一定療效。同時,當歸尾也具備滋陰功效,可緩解陰虛所致的燥熱、口渴等症狀。

綜上,通瘀煎中加入當歸尾,既能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又能補血養血,兼具滋陰,可有效改善瘀血阻滯和氣血不足所致的病症。

通瘀煎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飲食積滯、血瘀不通導致的瘀血阻滯,山楂能幫助消食化積,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2. 降脂降壓: 山楂還具有降脂降壓的作用,能降低血脂、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血脂過高、血管硬化導致的瘀血癥狀也有一定的幫助。

通瘀煎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氣味辛香,能行氣解鬱,疏通肝氣鬱結,並能活血化瘀,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

對於不通瘀煎所針對的瘀血阻滯、經絡不通等症狀,香附能有效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通瘀止痛之效。

通瘀煎中加入紅花,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的功效。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散瘀止痛的功效。

在通瘀煎中,紅花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血瘀經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通瘀煎方劑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烏藥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對於因血瘀阻滯導致的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烏藥具有良好的疏通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
  2. 溫陽散寒: 烏藥還具有一定的溫陽散寒功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烏藥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通瘀煎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其行氣活血、消積化滯的功效。青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

在通瘀煎中,青皮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一方面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另一方面消食導滯,解除瘀血阻滯之症,從而達到通瘀止痛的目的。因此,青皮的加入,對於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瘀血消散,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瘀煎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瘀血阻滯經絡,常伴隨疼痛,而木香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健脾和胃: 通瘀煎常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多種病症,其中脾胃虛弱者居多。木香可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並促進瘀血的消散。

通瘀煎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滲濕,通利水道: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通利水道的作用。通瘀煎常用於治療瘀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疾病,而水濕停滯會加重瘀血,澤瀉利水滲濕,可以減少水濕阻滯,使瘀血更易消散。

二、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瘀血所致的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同時,澤瀉性寒,能涼血止痛,進一步緩解瘀血導致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瘀煎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血滯」「血積」所致之氣血不通,其病機核心為瘀血阻絡,氣機壅滯。所舉證候如婦人經痛拒按、產後瘀痛,乃至男女血逆(氣血上衝)、血厥(瘀阻昏厥),皆屬實證瘀阻。痛極拒按為辨證關鍵,乃瘀血內停、經脈壅塞之象,其痛多見刺痛、固定不移;產後瘀實痛則因惡露不暢,瘀血未盡。血逆、血厥則因瘀阻脈絡,氣血逆亂,發為猝然昏倒或氣血上衝之症。


組成邏輯解析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破瘀行氣」為主軸,結合「疏肝、滲濕、溫通」之法,層次如下:

  1. 破血逐瘀為君

    • 歸尾:性善下行,專破瘀血,通經而不傷新血。
    • 紅花(炒黃):炒製緩其峻性,活血通經,散結止痛。
    • 配伍桃仁、蘇木、玄胡索等加減,增強破瘀之力,針對瘀重之證。
  2. 行氣解滯為臣

    • 香附: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
    • 烏藥、青皮、木香:下氣寬中,破滯消脹,協同化解氣滯血瘀之互結。
  3. 消導與滲濕為佐

    • 山楂:化滯消積,兼能活血,尤宜產後瘀滯夾食者。
    • 澤瀉:利水滲濕,導瘀濁下行,防瘀久化濕。
  4. 加減藥對寒熱虛實之變

    • 寒滯加肉桂、吳茱萸:溫經散寒,破除冷瘀。
    • 血熱加炒梔子:清熱涼血,防瘀鬱化火。
    • 血虛加芍藥、牛膝:養血柔筋,引血下行兼通絡。

治療原理:以「通」為用,氣血並治。瘀血去則經脈通,氣機暢則脹痛消,佐以滲濕防瘀濁黏滯,寒熱加減以應病機之變。酒煎服之,更助藥力上行外達,散瘀速效。

傳統服藥法


歸尾3-5錢,山楂2錢,香附2錢,紅花(新者,炒黃)2錢,烏藥1-2錢,青皮1錢半,木香7分,澤瀉1錢半。
兼寒滯者,加肉桂1錢,或吳茱萸5分;血盛內熱,血燥不行者,加炒梔子1-2錢;微熱血虛者,加芍藥2錢;血虛澀滯者,加牛膝;血瘀不行者,加桃仁30粒(去皮尖),或加蘇木、玄胡索之類;瘀
水2鐘,煎取7分,加酒1-2小鐘,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心臟衰竭腹瀉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通瘀煎,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歸尾2錢,大黃2錢,紅花1錢,蘇木1錢。 主治:行惡血。主治:一切損傷。

通瘀煎,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三。 組成:生蒲黃3錢,五靈脂3錢,川鬱金1錢半,小枳實1錢半(炒),白朮炭1錢半,建澤瀉1錢半,西赤芍1錢半,桃仁泥3錢,明琥珀3錢。 主治:血瘀成臌,脈澀滯者。

通瘀煎,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歸尾3-5錢,山楂2錢,香附2錢,紅花(新者,炒黃)2錢,烏藥1-2錢,青皮1錢半,木香7分,澤瀉1錢半。 主治:婦人血滯血積,經脈不利,痛極拒按,及産後瘀血實痛,並男婦血逆、血厥等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