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跌打十三味煎中包含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赤芍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跌打損傷後,局部組織容易發炎,赤芍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控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赤芍在跌打十三味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腫痛和炎症反應。
跌打十三味煎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及止痛的功效。
香附性味辛、苦,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跌打損傷常伴隨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難忍。香附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解除瘀血對經脈的阻礙,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疼痛。此外,香附還有解鬱的作用,可舒緩因疼痛引起的肝氣鬱結,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加快傷患的恢復。
跌打十三味煎中加入延胡索,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
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對於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腫痛,延胡索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並有助於傷口癒合。此外,延胡索還可舒筋活絡,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因此,將其加入跌打十三味煎中,可增強方劑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
跌打十三味煎中包含三稜,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破血行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腫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在跌打十三味煎中,三稜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相配伍,共同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傷者快速恢復。
跌打十三味煎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跌打損傷常伴隨瘀血腫痛,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紅花亦能通經絡,散寒濕,對於跌打損傷所致的寒濕凝滯、筋骨疼痛也有不錯的療效。
因此,紅花在跌打十三味煎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重要作用,有助於傷患的康復。
跌打十三味煎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肺、肝經。其性滑利,能破血行瘀,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痛、筋骨疼痛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桃仁還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在跌打損傷方劑中加入桃仁,可有效改善瘀血腫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跌打十三味煎中包含骨碎補,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止痛: 骨碎補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的功效。跌打損傷往往伴隨瘀血腫痛,骨碎補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補腎強筋: 骨碎補同時具有補腎強筋的作用,可增強筋骨韌性,促進骨折癒合,有助於受傷部位的恢復。
因此,跌打十三味煎中加入骨碎補,可有效治療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痛、筋骨損傷等症狀,促進傷患的康復。
跌打十三味煎中加入青皮,主要由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 活血化瘀: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跌打損傷往往伴隨瘀血腫痛,青皮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 青皮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導致的腫脹、疼痛,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有助於傷患的恢復。
跌打十三味煎中包含蓬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蓬莪朮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跌打損傷常伴隨瘀血腫痛,蓬莪朮能活血化瘀,消散瘀腫,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 蓬莪朮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處的血液循環,有助於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
因此,跌打十三味煎中加入蓬莪朮,能有效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對跌打損傷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跌打十三味煎中包含烏藥,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活血化瘀: 烏藥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跌打損傷常伴隨瘀血腫痛,烏藥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溫經散寒: 烏藥亦有溫經散寒之功,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跌打損傷,烏藥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氣,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烏藥在跌打十三味煎中發揮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跌打十三味煎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跌打損傷常伴有氣血瘀滯,疼痛難忍,木香能幫助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活血化瘀: 木香入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跌打損傷後,局部組織往往出現瘀血腫痛,木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木香在跌打十三味煎中,可發揮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促進傷患康復。
跌打十三味煎中包含蘇木,主要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蘇木味甘苦,性溫,入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作用顯著,能有效改善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腫痛。同時,其消腫止痛作用能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蘇木還具有解毒消炎的功效,能有效預防跌打損傷後的感染。因此,蘇木在跌打十三味煎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促進患者康復。
「跌打十三味煎」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跌打損傷多伴隨瘀血腫痛,當歸尾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緩解疼痛,有助於傷勢恢復。
- 補血益氣,強筋健骨: 當歸尾同時具有補血益氣、強筋健骨的功效。跌打損傷後,身體氣血受損,當歸尾能補益氣血,增強體質,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跌打十三味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跌打損傷」,為古代傷科常用方。主要針對外力衝擊導致的氣滯血瘀、經絡阻滯,症見局部腫痛、青紫瘀斑、活動受限等。若傷勢嚴重(如內臟震傷或瘀血壅盛),可加大黃、砂仁以加強通腑逐瘀、行氣醒脾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活血為主軸
- 核心藥群:
- 桃仁、紅花、蘇木:破血祛瘀,消散瘀血積滯。
- 赤芍、歸尾:活血通絡,兼能涼血以防瘀久化熱。
- 玄胡、香附(酒製)、烏藥、木香:行氣止痛,氣行則血行,助瘀血化解。
- 三稜、蓬朮(莪朮):破血行氣,消積散結,針對瘀血日久成塊之重證。
2. 兼顧筋骨修復
- 骨碎補:補腎續傷,強健筋骨,符合傷科「瘀去則新生」之理念,防久傷累腎。
- 青皮:破氣疏肝,助氣機通暢,肝主筋,間接調節筋絡損傷。
3. 加減配伍深意
- 傷重加大黃:瀉下瘀熱,導瘀外出,符合「上病下取」之理。
- 砂仁:醒脾和胃,防大黃苦寒傷胃,亦助氣機升降。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體現「氣血並治」原則,以「破」為主,輔以「補」法。通過行氣藥疏通氣機,活血藥直接消散瘀血,搭配少量補益藥固護根本。適用於跌打早期實證(無氣虛或出血傾向者),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的傷科處方邏輯。
四、潛在功效延伸
若稍調整劑量或配伍,或可用於氣滯血瘀型的痛經、胸痹等內科病證,然原方設計仍以「外傷瘀滯」為核心。
傳統服藥法
赤芍、香附(酒洗,炒)、玄胡、三稜、紅花、桃仁、骨碎補、青皮、蓬朮、烏藥、木香、蘇木、歸尾。
傷重,加大黃、砂仁。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跌打十三味煎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跌打十三味煎, 出處:《外科集腋》卷八。 組成:赤芍、香附(酒洗,炒)、玄胡、三棱、紅花、桃仁、骨碎補、青皮、蓬朮、烏藥、木香、蘇木、歸尾。 主治:跌打損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