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流氣散

LIU QI SAN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21%
脾經 17%
心經 13%
肺經 13%
胃經 9%
腎經 5%
膽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臟腑虛弱,氣血不調;或兼外邪,成形作痛,攻註上下。

傳統服藥法

廣木香。
曬乾,研末。
口服;或攤大膏藥貼之。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延胡索性辛、苦、溫、無毒。主治活血、利氣、止痛。 用於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撲腫痛。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烏藥性辛、溫。主治順氣止痛、溫腎散寒。 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桃仁性苦甘、平、無毒。主治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於經閉、痛經、癓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熱病蓄血、風痹、瘧疾、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蓬莪朮性苦辛,溫《開寶本草》:"味苦辛,溫,無毒"《醫學啓源》:"味苦,平"。主要功效行氣,破血,消積,止痛。治心腹脹痛,症瘕,積聚,宿食不消,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藥性論》:"治女子血氣心痛,破痃癖冷氣,以酒醋摩服。"《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等。"《開寶本草》:"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食飲不消,酒研服之。又療婦人血氣,丈夫奔豚。"《醫學啓源》:"主心膈痛。"王好古:"通肝經聚血。"《品匯精要》:"破積聚。"《醫學入門》:"能逐水,治心痹病,破氣痞。"《本草通玄》:"專走肝家,破積聚惡血,疏痰食作痛。"⑨《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消腫,散瘀止痛。亦能止血理跌打。"⑩《會約醫鏡》:"治氣滯膨脹,氣腫,水腫。"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流氣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廣木香。 主治:氣滯胸腹,經絡作痛。

流氣散, 出處:《簡明醫彀》卷七。 組成:當歸、延胡索、川芎、烏藥、肉桂、桃仁、木香、赤芍藥、枳殼、蓬朮、青皮各等分。 主治:臟腑虛弱,氣血不調;或兼外邪,成形作痛,攻註上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大延胡索散

相似度 66%

玄胡琥珀散

相似度 64%

大效琥珀散

相似度 63%

膈下逐瘀湯

相似度 60%

二香飲

相似度 60%

加料舒肝丸

相似度 59%

跌打十三味煎

相似度 58%

當歸活血湯

相似度 58%

赤芍藥方

相似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