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幾年來,無論是專業或非專業的會員皆發現,不論是感冒傷寒,或是各種慢性病,很容易見到《傷寒論》所描述的「少陽病」,這一現象很可能與當代人獨特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
本文從5個層面深入探討其成因,並進一步分析傷寒後遺症的改善與調理方法,提供中醫養生人士作為參考。
什麼是少陽病?
「少陽病」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傳統中醫只要提到「少陽病」,就會說這個屬於「半表半里」,實在看不懂!
「半表半裡」之說,最早見於名醫成無己對《傷寒論》第148條的注解,書中提到「邪在少陽,為半表半裡」,所以後世許多醫家因而承襲他的看法。
然而,從《傷寒論》原文來看,是描述「半在裡、半在外」的說法,並未在其他條文中廣泛使用。
現代學者研究後發現(註1),若依照少陽病的症狀來分析,「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是「太陰病」的表現。
「口不欲食、大便硬」則屬於「陽明病」的症狀。因此,少陽病的本質,應該是「陽明病」與「太陰病」同病,偏向於裡證。
也就是說,「少陽病」是介於「陽明病」與「太陰病」之間的病,是一種過渡階段。

所以,少陽病有火熱症狀,也有脾胃虛弱的症狀。常見的症狀是: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脈弦。
如果從經絡的角度來理解,少陽病確實與「膽經」與「三焦經」火氣有關聯,尤其是雲端中醫會員經常回到關於頭部的「偏頭痛」與「耳鳴」,與這兩條經絡異常密切相關。
現代人容易少陽病的原因
1.情志壓力,用腦過度,肝鬱膽火內生
高科技雖然帶給現代人許多的便利,卻給帶給人現代人更多的壓力。
所謂的「少陽」,就臟腑來理解就是肝膽,現代人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精神緊張、焦慮抑鬱的狀態,易致肝氣郁結,郁而化火,膽氣不降。
情緒壓力導致少陽樞機運轉失職,氣機壅滯於胸脅(胸脅苦滿),出現「肝鬱氣滯」
肝氣郁火循經上攻,出現口苦、咽乾、目眩、失眠等症,與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疲勞、焦慮症高度相關,這就是膽火上擾。

此外,大量用腦,會影響到膽經,所謂「膽主決斷」,在信息爆炸時代,每天都要做出大量決策,持續消耗少陽相火,傷害膽經氣血。
現代人大量運用手機,產生「數字型目眩」,這都是造成少陽病的間接原因。
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也發現,只要是很容易焦慮的人,通常肝經都是實證。基於經絡能量的連動性,胃經也會是實證,連動三焦經、大腸經實證,心包經虛證,這幾乎已經是一個經絡的運行基本規則。
2.飲食不節,濕熱內蘊少陽
現代人常吃得太油膩、太甜,或喜歡吃生冷食物,加上飲酒過度,容易傷害脾胃,讓體內產生濕氣、濕濁積聚,進一步鬱久化熱。
這種「濕熱」堵塞三焦(人體氣水運行的通道),使得氣機運行不順暢,病邪就容易停留在少陽部位,出現像是頭重、胸悶、噁心、舌苔黃膩等症狀。
此外,冰飲、生冷和辛辣、油膩食物交替食用,也會導致寒熱錯雜之邪侵犯少陽,正好符合少陽病「寒熱往來」的特徵。
3.作息紊亂,耗傷少陽正氣
要現代人早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普遍都有熬夜的習慣,早已成為生活常態。
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熬夜會傷陰。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子時」,是膽經運作最旺的時候,這時不休息,長期下來會消耗膽陰,使體內的相火偏旺,進而出現虛火上升的現象,例如口苦、喉嚨乾等症狀。
此外,燈光的發明,明顯干擾人體的生物鐘,夜間藍光暴露抑制褪黑素合成,迫使少陽相火「非時妄動」,導致出現少陽病。

更重要的是,現代人晚睡時多半不是在活動,而是久坐不動。久坐會讓氣血循環變差,導致三焦水道「縱向氣化軸」受阻,少陽這個調節樞紐無法正常運作,氣鬱血滯,進一步加重胸脅脹滿、心情鬱悶等問題。
現代醫學也發現,每天連續久坐的人,最容易生長膽結石,所以這可以說是一種「坐姿型膽郁」。
4.外感失治,邪陷少陽
現代人一感冒,就常常隨便亂吃抗生素或退燒藥,強行把症狀壓下來,結果反而讓外邪沒有從體表排出去,而是深入體內、滯留在少陽階段。
換個角度來說,現代常用的止痛藥或抗生素,對肝膽也有一定損傷,而肝膽正好就是少陽經所主,這一點其實與少陽病的發病機轉密切相關。
如果把抗生素比喻成一種「寒涼藥」,那麼《傷寒論》早在古代就提到過類似的概念:「誤治」。也就是說,服用抗生素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視為一種現代版的誤治。

例如,在太陽病階段就誤用了寒涼藥,或是發汗、瀉下不當,導致病邪沒有排出體外,反而陷入少陽,這在《傷寒論》第97條中就有記載:「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都可以清楚看到,膽經虛證已經成為多數人的經絡體質現象,這應該就是長期濫用寒涼藥,遺留下來的結果。
此外,現代疫苗也有機會造成少陽擾動,產生「疫苗型往來寒熱」。2020年之後有一些會員都回報,打完新冠疫苗之後,要服用「小柴胡湯」才能夠改善這種忽冷忽熱的現象。
5.空調與溫差影響
少陽病的典型特徵,就是忽冷忽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炎熱的夏天,滿身大汗走進冷氣房,是不是就有一種忽冷忽熱的感覺?
這種情況在現代很常見。冷氣直吹,造成「外寒束表」;而室內本身又悶熱,容易產生內熱,這就形成了「外寒內熱」的狀態,病邪便容易被困在少陽這個階段。
再加上現代氣候變化異常,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像是忽冷忽熱的氣溫變化,很容易打亂人體的營衛平衡,讓少陽這個調節樞紐無法正常運作,從而引發寒熱往來的少陽病。
要體會這種忽冷忽熱的氣候,其實並不難,每年春天就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今天穿短袖,明天卻得穿外套。而春季對應的臟腑是肝,而肝屬於少陽經,所以春天特別容易出現少陽病。
6.空氣與食物污染
現代人幾乎每天都外食,而外面的食物通常不是為了健康考量,而是為了商業考量,經常出現黑心食品。
根據美國環保署認定,塑化劑會引起動物的肝臟腫瘤,為人類可能致癌物質,而這些都可能傷害到人體的肝膽系統,直接誘發「化學性口苦」,出現少陽病。
現代人也發現,空氣越差的時候,越容易頭痛,因為PM0.3級超細顆粒可穿透血腦屏障,在少陽經別(腦部支脈)沈積,引發「霧霾型頭痛」。
預防少陽病的原理
以上的分析非常深入,其實只要反過來做,就能有效預防各種少陽病。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感冒時不要無腦地服用抗生素或止痛藥,這不是治療感冒的好方法。
許多人認為,感冒中藥很多很難學,其實沒這麼複雜。對於多數屬於「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來說,感冒運用「柴胡桂枝湯」,既能解太陽病,也能解少陽病,只要家中常備一罐科學中藥,便宜又實用,就能輕鬆應對。
少陽病的本質是「太陰病」與「陽明病」的結合,因此也會影響脾胃系統。很多人長期難以改善的消化系統問題,其實本質上就是少陽病未解所留下的傷寒後遺症。
根據「腸-膽-腦軸」的理論,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代許多腦部疾病,都和少陽病後遺症密切相關。
簡單來說,一個人若在感冒或傷寒後處理不當,可能會先出現腸胃不適,進一步影響腦部功能,長期下來就可能出現憂鬱症、腦霧、記憶力衰退、暈眩、耳鳴、腦鳴,甚至腦中風等疾病。
平時要改善體質,除了調整生活習慣(不要熬夜、睡前不要看手機...等)之外,也建議常常敲打膽經、按摩心包經,這些都是幫助緩解少陽病、調整氣機的重要方法。
註1:[1]李培,張治國.少陽病實質再認識[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23,29(12):1967-1971.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23.12.022.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