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飲子,顧名思義,以甘草為主要藥材。
甘草在方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味甘,性平,歸心、脾、肺經。
其功效包括: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 解毒: 甘草具有解毒功效,能解百毒,尤其對於藥物中毒、食物中毒等有較好的效果。
因此,甘草飲子中含有甘草,主要是為了調和藥性和解毒,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草飲子中包含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橘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作用。甘草飲子常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橘皮的加入可助其理氣消滯,使脾胃運化功能增強,促進消化吸收。
- 和胃止嘔:橘皮能和胃止嘔,尤其對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導致的嘔吐效果較好。甘草飲子中甘草性甘,味甜,能緩和藥性,與橘皮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止嘔止呃,緩解胃部不適。
甘草飲子中加入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 升陽解表: 升麻性微寒,味甘,具有升陽解表之功,可助甘草清熱解毒,緩解表證之症狀,如發熱、惡寒、無汗等。
- 疏散風邪: 升麻能疏散風邪,與甘草共同作用,可有效驅散體內外之風邪,達到止咳平喘、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的效果。
因此,甘草飲子中加入升麻,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升陽解表、疏散風邪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寒之症。
甘草飲子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和胃: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胃經,具有益氣補脾、和中緩急的功能。二者合用,可溫中和胃,緩解寒邪引起的胃脘冷痛、嘔吐等症狀。
- 解毒增效: 生薑可解藥毒,並能促進藥物吸收。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諸藥,增強藥效。二者配伍,可增強甘草的解毒作用,並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達到更好的療效。
甘草飲子中加入葛根,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解肌發表:葛根性涼,具有解肌發表、透疹止汗之效。甘草飲子主治風寒感冒,而葛根能幫助發散風寒,促進汗液排出,有助於緩解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 清熱解毒:葛根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風寒感冒伴有熱毒者,葛根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提升療效。
甘草飲子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人參,主要取其補氣固本之效。人參在中醫裡被視為上品補藥,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之功效。《神農本草經》將人參列為上品,稱其能「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甘草飲子用於治療虛弱、疲勞、氣短等症狀,人參作為方中重要成分,能強化心肺功能,增進體力,對久病體虛或大病初癒者尤為適用。人參的使用,使甘草飲子不僅能調和諸藥,還能達到補氣養陰、扶正祛邪的目的,從而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康復。此外,人參與甘草相配,還能協同增效,使整體療效更為顯著,體現了中醫配伍精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草飲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熱病,毒氣攻胃,嘔哕不止」,即外感熱病過程中,熱毒內侵,影響胃氣和降,導致頻繁嘔吐、呃逆(打嗝)的症狀。此證屬熱邪夾雜胃氣上逆,需清熱解毒、和胃降逆,同時兼顧益氣生津以扶正。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甘草(炙)
- 作用:甘緩和中,炙後增強益氣補脾之效,兼能解毒緩急。
- 配伍意義:為方中主藥,調和諸藥,緩解嘔哕之急。
陳橘皮(去白瓤)
- 作用:理氣健脾、燥濕和胃,善治胃氣上逆之嘔吐。
- 配伍意義:配甘草協調脾胃氣機,降逆止嘔。
川升麻
- 作用:清熱解毒、升散透邪,兼能解表。
- 配伍意義:針對「毒氣攻胃」,清熱毒且透發鬱熱。
生薑
- 作用:溫中止嘔,散寒解表。
- 配伍意義:雖熱病忌辛溫,但少量生薑可降逆止嘔,並制升麻、葛根之寒涼。
葛根
- 作用: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發脾胃清陽。
- 配伍意義:助升麻透邪,兼防熱病傷津。
人參(去蘆頭)
- 作用:大補元氣,益胃生津。
- 配伍意義:熱病易耗氣陰,人參扶正以助祛邪。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和胃降逆」為核心,結合補氣生津之法:
- 清熱透邪:升麻、葛根配伍,解表清裏,透散熱毒。
- 和胃止嘔:甘草、陳皮、生薑協同調理胃氣,降逆止嘔。
- 扶正防變:人參益氣,甘草和中,防熱病傷正,尤其針對嘔吐導致的氣津耗損。
全方寒溫並用,標本兼顧,既解外感熱毒,又調理脾胃氣機,適用於熱病中期邪熱未退、胃氣受損之證。
傳統服藥法
甘草1兩(炙微赤),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升麻1兩,生薑1兩,葛根1兩,人參1兩(去蘆頭)。
上銼細,和勻。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和胃止嘔的功效,適用於熱病,毒氣攻胃,嘔噦不止。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甘草1兩(炙微赤),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升麻1兩,生薑1兩,葛根1兩,人參1兩(去蘆頭)。 主治:熱病,毒氣攻胃,嘔噦不止。
甘草飲子, 出處:《外台》卷九引《廣濟方》。 組成:甘草6分(炙),款冬花7分,豉心1合,生麥門冬8分(去心),蔥白1握,檳榔10顆(合子碎),桔梗6分,地黃汁半升。 主治:肺熱咳嗽,涕唾多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