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關門。關,關卡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關門名意指胃經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屯駐。本穴物質為梁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其水為滿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隨水而下。經水傳至本穴後,由於受腹內部的外散之熱及胃經區域自身之熱,經水氣化為枯竭之狀,脾土物質隨之屯駐,如被關卡一般,故名關門。
解剖位置
- 位於腹直肌以及其鞘的位置;
- 在這裡有來自第8肋間的動脈和靜脈分支,還有腹壁上的動脈和靜脈分支;
- 分佈著第8肋間神經的分支(在身體內部對應的是橫結腸)。
針刺方法
直刺0.5~0.8寸。
穴道介紹
關門穴功效「健脾和胃,利水消腫。」主冶腹痛、腹脹、腸鳴泄瀉、食慾不振、水腫、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
穴道配伍
關門穴位於人體腹部,屬於足陽明胃經,具有調理脾胃、疏通經絡的功效。其配伍其他穴位,治療效果更佳,主要針對脾胃不和導致的諸多症狀,例如腹脹、腹痛、腸鳴腹瀉、消化不良等。以下針對提供的配伍進行詳細分析:
1. 關門穴配足三里穴、水分穴治腸鳴腹瀉:
- 原理: 此配伍主要針對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的腸鳴腹瀉。關門穴作為胃經穴位,可調節胃腑功能;足三里穴是胃經的原穴,具有健脾和胃、補益氣血的功效;水分穴則屬於足太陰脾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三穴合用,可健脾益氣,消食導滯,利水滲濕,從根本上解決腸鳴腹瀉的問題。
2. 關門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下巨虛穴、關元穴治腹脹,有健脾行氣,和中消脹的作用:
- 原理: 此配伍針對脾胃氣滯、寒濕阻滯導致的腹脹。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具有理氣和胃的功效;足三里穴健脾和胃;下巨虛穴位於足陽明胃經,具有疏通氣機,利水消腫的功效;關元穴為任脈穴,具有補益元氣的作用。五穴合用,可健脾行氣,溫中散寒,利水消腫,從而達到消脹止痛的效果。
3. 關門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內關穴治消化不良:
- 原理: 此配伍針對脾胃虛弱、氣滯血瘀導致的消化不良。中脘穴理氣和胃;足三里穴健脾和胃;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具有寧心安神、理氣寬胸的作用。三穴合用,可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呼吸系統疾病
- 感冒
消化系統疾病
- 大便秘結
- 消化不良
- 腹中有鳴叫聲
- 慢性肝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腸炎
- 胃下垂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艾灸刮痧
關門穴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艾灸:
- 準備:
- 艾條:選用純艾條,無添加香料或其他物質。
- 艾灸盒:方便固定艾條,避免燙傷。
- 溫水:用於濕敷患處。
- 定位: 找到關門穴位置。
- 清潔: 用溫水清潔關門穴周圍皮膚,保持乾燥。
- 施灸:
- 將艾條點燃,放入艾灸盒中,懸於關門穴上方約1.5-2寸處。
- 保持適當距離,避免灼傷皮膚,以溫熱舒適為宜。
- 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每日1-2次。
- 觀察: 施灸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如出現過熱、疼痛等情況,應立即停止施灸。
- 護理: 施灸後,可用溫水輕輕擦拭患處,保持清潔,並注意保暖。
遠紅外線加熱:
- 準備:
- 遠紅外線神燈:選擇品質良好的遠紅外線神燈。
- 毛巾:用於包裹神燈,避免直接照射皮膚。
- 定位: 找到關門穴位置。
- 加熱:
- 將神燈用毛巾包裹,距離關門穴約10-15釐米處,照射穴位。
- 保持溫熱舒適,以微微發熱為宜,避免過熱。
- 每次照射15-20分鐘,每日1-2次。
- 觀察: 照射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如出現過熱、疼痛等情況,應立即停止照射。
- 護理: 照射後,用溫水輕輕擦拭患處,保持清潔,並注意保暖。
注意事項:
- 禁灸部位: 孕婦腹部、心臟、眼睛等部位禁止施灸或加熱。
- 體質: 虛寒體質者宜選用溫灸,熱性體質者宜選用涼灸。
- 皮膚: 施灸或加熱過程中,如出現皮膚紅腫、疼痛、水泡等情況,應立即停止,並尋求醫生的幫助。
- 頻率: 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調整施灸或加熱的頻率和時間。
- 飲食: 施灸或加熱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其他: 施灸或加熱前應諮詢專業醫生,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按摩推拿
關門穴按摩方法:
- 準備姿勢: 放鬆身體,仰躺或坐姿皆可。
- 定位: 找到肚臍上3寸(約四指寬)的建裏穴,再向兩側各旁開2寸(約三指寬),即為左右兩側的關門穴。
- 按摩手法:
- 用一隻手食指和中指指端分開,分別對準左右兩側的關門穴。
- 以適當的力量,同時按壓兩側關門穴。
- 按壓時,保持指尖垂直於穴位,上下輕柔按揉,每次按壓約5秒。
- 重複按壓10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